地名:大王庄乡 | 隶属:西华县 |
行政代码:411622204 | 代码前6位:4116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4 | 邮政编码:466000 |
车牌代码:豫P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1.9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85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南宋嘉泰三年(1203),一部分移民由商水县八里湾迁此,因此地东临贾鲁河,得名河庄。1914年,当地流传有“北有毕口,南有赵口,两口吞一庄,此庄发不了”的谶语,当时村民大多比较迷信,且本村王姓人居多,遂改名为大王庄。
大王庄乡位于西华县城东南10公里,南临周口市,周郑公路贯穿全境,另有县城至李大-庄、东王营两条县级公路共同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公路交通网络。固定电话突破2500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在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信号中继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全乡下辖2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0400人,耕地面积43900亩。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8766万元,财政收入3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10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发展经济的中心,多策并举,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推广新优品种,发展优质农业
我乡传统作物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在稳
2024年12月,第九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大王庄乡榜上有名。
1948年属李大庄区。
1958年属李大庄公社。
1975年从李大庄公社、迟营公社析置大王庄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大王庄乡,同年,乡政府驻地由大王庄搬迁至王金庄。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宋嘉泰元年(1201)建村,为商水八里湾移民,因紧靠当时的贾鲁河,取名为河庄。因当地流传“北有毕口,南有赵口,两口吞河庄,此庄发不了”的谶语,且本村王…[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崇祯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贾氏兄弟二人在此落户,给当地张姓地主家种地。后来,居住人数增多,发展成村,得名贾庄。…[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民多为霍姓,村庄建在一处坡地上,故名霍坡。…[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从刘老家迁出一族人,在此地建村,盖有一所小楼,得名刘小楼。后来村民认为小楼不雅,因小楼楼顶由茅草覆盖,遂更名为刘草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有王姓、晋姓人家在此居住,发展成村,取村名王晋庄。后晋姓人迁出,因“晋”、""金""同音,更名为王金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末,李姓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名李庄。…[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邓氏两兄弟,兄住今聂堆镇邓营,为北邓营,弟在此发展成村,称南邓营,后演变为邓营,“营”为大移民时期的编组单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刘氏一族从山东济南枣林庄迁到现西华县东王营乡刘井村。明天顺四年(1460),又迁至此地建村,因思念故土,取村名刘老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建村,当时村中建有一座庙宇,庙内有尧、舜、禹三座泥塑神像,故名三官庙。…[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后,千顷李家在此建了一座很大的牌坊,后人在此聚居成村,得名牌坊王,后演变为王牌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此地原有东罗庄、西李庄、簸箕柳三个村庄。因当地人善以柳条编制簸箕而得名。1948年,三村合并以簸箕柳定村名。1950年分土地时,工作人员填土地证…[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栗姓和楼姓共同在此建村,当时此地为一高岗,故名栗楼岗。…[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祖上因经商由山西迁移此地筑寨建村,因当时与孔营村相邻,迷信孔姓高贵,不受欺压,封建社会时期不服苦役,减免杂税,故定村名孔寨。…[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方氏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居住,发展成村,故名方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范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耕田,随着人口增多,聚居成村,故名范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丁姓一族人在此居住建村,当时贾鲁河从村西流经,因贾鲁河曾在此决口,故得名丁口。…[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中李姓富户在村里盖了几间楼房,故得名李楼。…[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元年(1522)建村,当时由凌姓、于姓在这里居住,后来马姓相继从万花集(今东王营乡李方口村)马行岔出,因村中马姓人丁逐渐兴旺,且是半路岔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有陈、姚两姓人家在此居住,后姚姓人家迁出,陈姓逐渐兴旺,得名陈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孙姓一族在此居住建村,取名孙庄。后为与小孙庄区分,以所处地理位置,更名为东孙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