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包公庙镇 | 隶属:睢阳区 |
行政代码:411403110 | 代码前6位:411403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16万人 |
人口密度:约620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宋仁宗年间,三司使张方平家丁其同族横行乡里,县官不敢制止,民怨极深,包拯任京东转运使,理平民怨,民感其德,立祠以祀,俗称包公庙。
商丘县辖乡。1977年建包公庙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城30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十付楼、佘庄、十西、大徐、孙瓦房、院庄、赵楼、乔楼、田集、杨李庄、十东、郑庄、罗庄、代庄、后庄户、双庙、包公庙、中赵楼、杜庄、王亭20个村委会。重要粮棉产区,大沙河上有县内较大水利工程包公庙水闸。
2024年3月,包公庙镇上榜商丘市2024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1949年置包公庙乡。
1956年并入高辛乡。
1958年属高辛公社。
1962年置包公庙公社。
1965年并入高辛公社。
1977年复置包公庙公社。
1983年社改乡,属商丘县。
1997年属商丘市睢阳区。
2024年6月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付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宋代田氏居此兴集市,故名田集。1913年属田集乡。1928年置田集保,属第七区。1934年属第四区。1939年复属第七区。1946年属高辛乡。1949…[详细]
清乾隆六年(1741)李懋修自柘城县城东北16千米石门李迁此建村,因在李祖师庙庄后,故名后庄户。…[详细]
明天顺四年(1452),杨、李二姓自十字河迁此建村,故名杨李庄。…[详细]
明崇祯十五年(1642)王幸自蔡道口集迁此建村,因西临大沙河有三孔石桥一座,故而得名王桥。因盛产韭菜,又名韭菜王桥。…[详细]
明崇祯九年(1936)杜济明、杜济芳、杜济美三兄弟自鹿邑县枣集北杜家桥迁此建村,故而得名杜庄。…[详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江南太湖赵氏兄弟二人随明太祖朱元璋北定中原后,率军屯田建村于此,故而得名赵家庄。因赵氏曾在太湖之滨打死老虎一只,又名打虎赵庄…[详细]
十东村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代庄村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光绪十六年(1890)罗伯良自罗楼迁此建村,故名罗庄。…[详细]
十西村是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正德年间,孙氏自张阁镇孙集迁此建瓦房,渐成村落,故名孙瓦房。…[详细]
宋仁宗年间,三司吏张方平家丁及同族横行乡里。州、县官不敢制止,民怨极深,包拯任京东转运使,理平民怨,抑制张氏同族及家丁不得猖獗,民感其德,立祠以祀,故…[详细]
清乾隆二十年(1755)乔志高自道口集西南大乔庄迁此建村起集,取名乔集。后建楼,改名乔楼。又因北有乔楼,本村居南称前乔楼。…[详细]
清乾隆七年(1742)李氏主妇阎氏自祥符李迁此建楼,定名阎庄,俗称李氏东南楼。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更名为中华楼。…[详细]
据《余氏家谱》记载:明崇祯五年(1632)余尚策自十字河迁此建村,始名余庄。…[详细]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郑朝选及杨氏自西南小余庄迁此建村,故名杨郑庄。1938年杨氏外迁改名郑庄。…[详细]
明永乐年间,鹿邑县枣集西北大杨湾杨可捐建二庙,故名杨双庙,简称双庙。清乾隆六年(1741)曹彦昌自大曹楼迁此建楼,又名曹楼。…[详细]
明成化七年(1471)院氏自陈州府淮阳县城西北8千米院家寨迁此建村,故名院庄。…[详细]
明崇祯十五年(1642)徐玉龙自张阁东南沈集迁此建村,得名徐家庄。清道光年间,部分村民外迁建小徐庄,因本村较大,故名大徐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