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新堰镇 | 隶属:汉川市 |
行政代码:420984107 | 代码前6位:420984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2 | 邮政编码:432000 |
车牌代码:鄂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1.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2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7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原名“新堰河”,故而得名新堰镇。
新堰镇地处汉川西北,西毗天门,北邻应城,距汉川市区42公里,处于国际大都市武汉第一辐射圈,现有人口4.2万,国土面积94.8平方公里。境内水陆交通发达,分当线二级公路切域穿境,直接荷沙干道,与107国道、宜黄、汉宜高等级公路连贯,镇内公路连网,村村相通,汉北河、中支河经境向东,与汉江黄金水道直接相通,境内商贸活跃,商贾云集,盛产粮、棉、油、鱼,素有汉川“西北粮仓”的美誉。
新堰镇是汉川市革命老苏区之一。
明、清为周陂乡1910年称杨叶区;民国初沿袭清制;1929年属第五区;1930年称杨叶区;1937年为属第三区杨叶倪集联保;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第五联乡称杨叶、倪集乡。
抗战胜利后属怀德乡。
1948年12月,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垌塚划为吕巷区。
1949年解放后仍属吕巷区。
1951年至1954年为第七区。
1954年8月,七区改为六区。
1956年1月,六区改为垌塚区,将小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2024年成立杨业陂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属周陂乡;清末和民国初属倪家区;1949年解放后为吕巷区吕巷乡,1956年为垌冢区吕巷乡吕巷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垌冢公社吕巷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属周陂乡;清末和民国属倪家区;1949解放后为吕巷区吕巷乡,1956年为垌冢区吕巷乡谢集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垌冢公社谢集大队,19…[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属周陂乡;清末和民国初属倪家区;1949年解放后为吕巷区倪集乡,1956年为垌冢区吕巷乡左渡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垌冢公社左渡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居民于1975年由左渡、陈集两队部分社员迁此定居,为了迅速开发柴山湖水、杂草丛生之地,人们用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口号勉励自己,建村时命名为胜利山,19…[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赤壁“西峰寺”边有一杨林湖常泛滥成灾,祖辈们便在湖边开沟筑堤而居,因沟通往东湖,故名“湖东沟”,后更名为东湖沟。…[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冯氏宗谱记载,元朝末年冯姓先辈在冯家大湾居住,故名冯湾。…[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末清初,方、肖、艾、但、陈、湛六大家族在此聚居,故名六合。…[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取居民点冯新湾、新陈湾的第一个,命名冯新。…[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属周陂乡;清末和民国初属倪家区;1949年解放初为吕巷区杨业集,1956年为垌冢区植三乡杨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中洲农场杨业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来此村十年九不收,后来人们齐心修一垸子,希望今后能保年年丰收,故取名保丰垸,依此命名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李、陈二姓世代友好,以德为邻,故取名良湾。…[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人民公社年代取“群策群力”之意,义在发动群众力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系横林湖汊,连接老观湖、三台湖,故称江边堰。…[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属周陂乡;清末和民国初属倪家区;1949年解放初为吕巷区倪集乡,1956年为垌冢区倪集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垌冢公社倪集大队,196…[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陈姓居住于此,过去为一小集镇,故村民委员会以此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红星村是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新堰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