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蔡店街道 | 隶属:黄陂区 |
行政代码:420116015 | 代码前6位:420116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27 | 邮政编码:430300 |
车牌代码:鄂A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174.1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1万人 |
人口密度:约16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30个行政村 |
明代末期,蔡氏兄弟二人在此开设小店,接待过往客人,后来此地便成为一条交通便道,店铺日益增多,遂成为集镇,因蔡氏首居而命名蔡店。
蔡店乡位于黄陂区北端,西与孝感接壤,北与大悟县交界。这里曾是-同志率领新四军第五师生活战斗过的老革0据地。
气候
年平均气温13.0—15.8℃,年降水量1100—1150mm。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建制为黄陂县第一区,1956年与姚集区合并为蔡店区,1969年“姚”“蔡”分家,改为蔡店人民公社,1984年建区,1986年撤区建乡至今。
人口
全乡辖3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场,人口5.15万人,劳动力2.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23万,少数民族391人,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2个,385人,是全区少数民族集居人口最多
蔡店街道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东周至春秋期间属鄂王地,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时属南郡治地,汉末为黄陂治地,唐贞观六年(632)黄陂县改属黄洲,宋时邑名仍旧曾因无兵逼近,于端午三年(1236)寄治鄂洲青山矶,元初复还旧治,明编黄陂属黄洲府。
清雍正七年(1729)改属汉阳府,同治十年(1871)属滠源乡,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改道,属江汉道治地,后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治地,1933年,全县设六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境内有一石龙岗而得名。2001年1月成立石龙社区居民委员会,先后属蔡店乡、蔡店街道。…[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姚山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其境内一小河-源泉河而得名。中部有一源泉泉眼,向外散涌而出,从古至今泉涌不断,恒温在24度左右,现经数钻探,集中泉眼提高温度,未获成功。…[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所辖境地位于两条河之间,故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个乡,所辖地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四区,所辖地段属黄陂…[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其境内有一山冲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姚老屋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李姓聚居境内一山冲名而得名。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骆田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冯楼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辖区位于西峰尖山麓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详细]
阳春三月,绿树环绕的武汉市黄陂区刘家山村,流水潺潺,小桥弯弯,依山而建的房屋白墙灰瓦,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画。 刘家山是武汉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村。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依原大队驻地在桃花庙,改称桃花而得名。该桃花庙现已不存在。…[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六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方湾村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个乡,所辖地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其境内有一长生奄而得名。清朝初期,丁氏家族在长生处建一庵堂,规模较大,是蔡店最大的庵堂,尼姑数人,村民烧香拜佛,祈求幸福平安、吉祥,香客络绎不绝,解…[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1954年成立合作社,以年份而得名。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区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文三”指自然村“李文三大湾”。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团山”指团山寨,祝愿村民的生活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县设四…[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乡,所辖地段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长形山岗岭而得名。清明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个乡,所辖地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段属黄陂县六区,…[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全县为4个乡,所辖地属黄陂县滠源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设6区,所辖地属黄陂县六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