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前川历史悠久,作为二程故里,前川得名出处主要是:境内古黄陂县城是北宋著名学者程颐、程颢兄弟出生地,二程在黄陂的影响深远。为纪念一代大儒程颢、程颐二程夫子,街道借《千家诗》首篇《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得名前川。

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为取直驿道,自江夏县(武昌)起至京师(北京)之驿道经过本地,其驿道南侧为大祁湾,北端为照祁湾,均为祁姓,故名祁家湾;祁家湾始属黄陂县崇义乡,直至宣统年间仍为该乡所辖。到清代末年,祁家湾为一小集镇。以驻地祁家湾(自然镇)而得名。

“横店”名起于清朝乾隆年间,武昌到北京的一条驿道。从本地经过时,可看到道边开设数处饭馆、客栈、小卖铺,所有门店坐北朝南横排建于驿道两旁,故得名横店。

相传有一天,在黄氏宗庙的天上有块乌云久居不散,正中午时鸡飞在庙的屋上叫,狗在庙门前叫,当时庙里的和尚一气之下,把鸡狗打死,顿时鸡血狗血冲天而去,乌云顿散,晚上一神仙托梦给和尚说:“天象所示,黄氏有改朝换代之嫌,如不斩断龙须必遭来族之灾祸”。第二天和尚将此事一并告诉黄氏公,黄氏公决定带人在庙前50米处挖塘断龙须,就是现在的寺塘,谁知寅时挖三尺土,卯时就长平,连挖数日,土都未少半箕。一日,和尚又得一梦说:“不怕挖,不怕挑,只怕铁钉钉我腰。”和尚将梦告之于众,其中有一人想试真假,便用七寸铁钉钉入地下顷刻遍地土色由黄变红,从此挖土土不长,不几个月便挖成一口大塘,并挖出三尊铁罗汉佛像。那口塘就是现在的寺塘,挖的土堆放在对面成了个土丘,就是现在罗汉中学做宿舍楼的地方,挖出的三尊铁罗汉佛像经黄李二公合议,在黄氏宗庙的右边即罗汉寺庙旧址那个地方,建造一个寺庙,把三尊铁罗汉佛像供奉在里面。这三尊铁罗汉佛像底座近2米宽,高约3米,所建庙宇连四间,占地近150平方米,取名罗汉寺。

滠口作为邑名,得名出处有二。一是滠口因乃滠水入江之口得名。二是“大圣庙”的庙记里根据东龙窝龙口被堵之事记载。据此而将此地起名为“塞口”,时日一久,渐成习惯。若干年后,后辈中有智者悟出其中玄机,认为“塞”字不雅,于是根据地理环境和轶事的推断,认为寺庙周围百姓的住房位在东、西北三方,寺内香火鼎盛时,每日耳闻钟声不断,遂以三耳累成“聂”字,而南方一道河水绕流而过,加在“聂”旁遂成“滠”字,其含意为一水三耳,水眼被塞,从此众耳不复闻钟声响,因此把前人所造的“塞口”改为“滠口”,一直延用至今。

清代末期,两路村汪天河湾中一商人在外开一铺子经营白布生意,人家送他外号“汪天河佬”,此人即以这个绰号为铺子的招牌,该村亦得名“汪天河湾”。1970年成立天河公社时,政府办公地点在汪天河湾地段,故以“天河”命名。

以驻地自然镇而得名。该自然镇原为一自然村,因其下临滠水,村中居民多系王姓而得名,发展成集镇后仍沿用原名。

以驻地长轩岭(原自然镇)而得名。长轩岭以其岭长而形似车轼(“轼即轩”)而得名。相传明代中叶,有一余姓人在岭南开设小店,人称余家小店,后因此地形成一条南通北达的大驿道,于是店铺增多,逐成集镇,便改称长轩岭。

因古代即有土著李姓居此,附近村民常来此交换农副产品,形成了贸易交易集市而得名“李集”,街道以此得名。

因姚缔虞创办集镇而得名。

因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蔡榨村而得名。

明代末期,蔡氏兄弟二人在此开设小店,接待过往客人,后来此地便成为一条交通便道,店铺日益增多,遂成为集镇,因蔡氏首居而命名蔡店。

“木兰”即花木兰将军。以本地历史名人花木兰命名。

此山明万历年前称建明山,又因山上青色石头多,像狮子,又名青狮岭,传说唐初有朱氏女名木兰(花木兰)代父从军,立了大功,被封为木兰将军。她不受朝禄,卸戎归里。明万历37年,为纪念这位忠孝勇烈的女将军,启建木兰宫于其上,改名木兰山。

地处盘龙城遗址命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