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匡河镇 | 隶属:罗田县 |
行政代码:421123107 | 代码前6位:421123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车牌代码:鄂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9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3万人 |
人口密度:约32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51个行政村 |
因乡人民政府驻匡河集得名。
地处罗田县东南部由原古庙河乡、匡河乡、石桥铺镇“两乡一镇”合并而成,匡河乡东接英山县、南抵白莲乡,西邻凤山镇,北连西河大堤。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多丘陵地带,版图面积193.5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人口6.3万,耕地面积37532亩,总水面35000亩。
匡河集革命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该乡四口塘村旧县畈乃古县治所在地。石桥铺自然镇亦为古老集镇,是北宋时期全国13个茶庄之一。山中蕴藏着大量的优质长石矿,板栗、蚕桑、畜牧、水产等是匡河乡的支柱产业。
海拔722米的观音山是鄂东名山,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观音庵即建在观音山上,庙内香火旺盛,观音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第三区。
1955年,与古庙河合为第二区。
1958年,为公社。
1961年,为区。
1975年,为石桥铺公社。
2001年3月,与古庙河、石桥铺合并为匡河乡。
2012年,撤销匡河乡,设立匡河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该地多河流,居民多匡姓,遂以姓名河,以河名地命名“匡河”。…[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明清时期,罗田至英山的驿道途径此地,并于此处石桥边设铺递一间,置铺兵三人,驿马一匹,此地遂名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河边建有一座古寺庙,故而得名。2020年6月成立至今,属匡河镇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处山岭连绵起伏像一条巨龙,明末清初当地居民在山岭之上垒石修筑城墙防御匪患,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一区全备和信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石马寨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石马寨乡;1955年属万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昔年此地盛产黄丝,商贾云集,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座岩石裸露的山岭,远看像一匹马,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1975年从外地引进大批柑桔在此地种植,并成立桔子场,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聚居此山冲的居民,在其家族排序中为第九分支,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一区全备和信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祠堂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祠堂河乡;1955年属石桥…[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居民以匡姓居多,居住在河的一侧,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原为施姓家族聚居地,居住于河道边的一片平地上,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曾是姚姓家族聚居地,聚居于山中一处凹地处,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居民以陈姓为主,居住点建在山谷溪流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全备和信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马蹄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马蹄坳乡;1955年属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居民点依山傍水,且山中的一片平地与河边的一片平地连成一体,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多为张姓,居住在河道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全备和信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马蹄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马蹄坳乡;1955年属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年白莲河水库未建之前,该居民点旁有一小山丘,如同一只睡眠的山羊,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雪山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雪山河乡;1955年属石桥铺区…[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茶园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茶园乡;1955年属石桥铺区茶园…[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物产命名。据《罗田县志》记载此地唐宋时期为贡茶产地,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文斗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文斗河乡;1955年属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明清时期,罗田至英山的驿道途径此地,并于此处石桥边设铺递一间,置铺兵三人,驿马一匹,此地遂名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张姓祖先所葬地地形似莲花,该地树木茂盛,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义水寺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义水寺乡;1955年属石桥铺…[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落令河”又名落翎河。来历有二:一说来源于清乾隆五十三年《罗田县志》:“落翎河,县东南六十里。相传先人跨鹤过此,坠二翎,因名。”一说来源于民间故事:相…[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多为杨姓,居住在山谷中一条狭长地带处,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居民点位于河流淤积形成的大片平地处,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四口塘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四口塘乡;1955年属石桥铺区…[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集永尚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四口塘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四口塘乡;1955年属石桥铺区…[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此地曾是唐朝薛丁山隐居之地,命薛家山。因薛与雪谐音,且地处河道边的一座山峰之上,故转音为雪山河。…[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姓氏命名。因是刘姓家族聚居地,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曾为王姓,聚居点建在山谷狭长地带处,故而得名。后因历史原因,王姓人在此地消失,仍沿用旧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多为邹姓,聚居于山谷中一条狭长地带处,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以毛姓为主,居住地建在河岸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河边建有一座古寺庙,故而得名。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古庙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周家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周家河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多为周姓,居住在河道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戏龙庙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戏龙庙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为清朝康熙年间,此地有罗雌、罗雄两兄弟,武艺高强,年轻时为朝廷效力,官至大将军。后辞官归隐田园。当地有八个恶人,为八兄弟,人称“虎星八虎”,罗氏兄…[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点位于一片长满毛竹的山中凹地处,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戏龙庙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戏龙庙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座庙叫“戏龙庙”,居民点位于寺庙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居民点位于两条河流中间的一座山岭上,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昔年汪姓在此聚居并集资兴建桥梁方便人民通行,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林木河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林木河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生福桥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生福桥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戴家畈,因是戴姓人聚居地,故而得名,1984年后被误写成岱家畈,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人工建筑命名。因居民点位于一座古石桥边,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属奉泰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第一区义助靖联保;1949年属万寿桥区仁圣寺乡;1952年属第二区(万寿桥)仁圣寺乡;1955年属古庙河区…[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位于白莲河的一条支流之上,居民点建在河边的一处平地上,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清时期《罗田县志》记载,此地原名梨木河,因河边多梨树而得名。因“梨”与“林”因相近,故而转音为林木河。…[详细]
区划代码:~5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观音山油茶厂生活区是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匡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