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花桥镇 | 隶属:武穴市 |
行政代码:421182102 | 代码前6位:421182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车牌代码:鄂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5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8.99万人 |
人口密度:56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个社区、33个行政村 |
花桥镇原名“花官桥”,东汉时期官府悬银50两,当地一位名叫花子的石匠揭榜修建一座石桥,取名花官桥,后简称花桥。
2023年12月,花桥镇被评定为2025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花桥镇为2025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2014年7月,花桥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千年古镇,将军故里
花桥镇,位于武穴市东部,是红四方面军重要组成部分红十五军的发祥地。陈康、蓝侨、陈金钰、杜国平、张春森、郭锡章等六位共和国将军;原0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国家电影局局长陈播等文化名人都出生于花桥。全镇版图面积150平方公里。辖38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八万余人。
沪蓉路口,紧靠京九
花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位于太白湖畔,是沪蓉高速公路的口子镇,西距京九铁路武穴站8公里,东距九江市40公里,南距长江港口20公里,石松公路北接106国道贯穿全镇。花桥农业在总体上已形成北部沿山林果产业带、中部沿路粮油瓜菜产业带、南部沿湖
明、清时期,花桥镇境域属广济县太东乡。
民国时期,属广济县第三区(1930年前后为红色福盛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广济县花桥区。
1958年,改称花桥公社(区级公社)。
1959年,恢复花桥区。
1975年2月,撤区并社,分为花桥、丰收两个政社合一体制公社。
1984年2月,撤社并区,合并为花桥区。
1986年,撤销花桥区,设立花桥、郑公塔两个镇,属武穴市。
2001年2月,花桥、郑公塔合并为花桥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花桥镇原名“花官桥”,东汉时期官府悬银50两,当地一位名叫花子的石匠揭榜修建一座石桥,取名花官桥,后简称花桥。…[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系一马姓人家,家境殷实,为一员外,一日观一水塘,风水绝佳,遂迁居于此,并扩塘筑岸,又购得周边田地数亩,取名为马家塘。后历经变迁,马家日渐败落,逐渐…[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在过去此地西北方的小山坡上,地势基本上呈北高南低,雨水只是流经此地,因此导致干旱,无水进行农业灌溉,庄稼收成低。后举附近几个自然塆之力,在喻家塆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北有雨场观(现已拆毁)境内,颇为名气,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原赤湖桥横跨境内的湖泊赤脚湖,旧时水面数千亩,长有野生的菱角和莲藕,后水面渐退,被围垦成良田,桥因此被拆。因该桥原是村民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知名度较…[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西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西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隶属于太东乡。民国时期隶属于第六区。1930年4月至12月红色政权期间,隶属于复盛区。抗战时期,隶属于龙坪区。1943年复属于太东乡。19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