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魏集镇 | 隶属:睢宁县 |
行政代码:320324114 | 代码前6位:320324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6 | 邮政编码: |
车牌代码:苏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5万人 |
人口密度:约31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0个行政村 |
明初,祖籍山西平阳府的魏氏先祖迁至睢宁北部陶河社的黄河南岸,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以魏姓为主的小村庄,取名“魏家庄”。后形成繁华的水岸码头,取名“魏家行”。明朝神宗万历六年(1578),魏姓长房呈文报官,改名“魏家集”,简称魏集,魏集镇以此得名。
魏集镇是睢宁县建制镇。位于睢宁县城北15公里处,东距连云港口岸130公里,南距宁徐高速公路5公里,西距徐州市区70公里,观音机场3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40公里。黄河故道横穿东西,徐洪河纵贯南北,区位优势明显,通迅方便。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可耕地10.6万亩。下辖27个行政村和一个果园场,370个村民小组。全镇共计有19882户,总人口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6927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5人。镇政府位于镇区中部,面积达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3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00人。
魏集镇属黄淮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资源丰富,劳动力富余。是苏北著名的西瓜之乡,生产的“特蜜
2023年12月,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魏集镇为2023年江苏省卫生乡镇。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魏集镇上榜。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魏集镇榜上有名。
2021年1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命名魏集镇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魏集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叶场围困战旧址位于睢宁县魏集镇叶场村小学院内。叶场围困战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场著名战斗。1943年春,盘据在睢宁的日伪军400多人,驻睢宁县城百余名日军为打通睢宁到邳县交通线,打通陇海路与海郑
1999年魏集乡撤乡设镇。
1999年撤销蒲棠乡、划出张行果园场的自然村并入魏集镇。
淘河名称由来已久,为当地百姓口口相约定俗成。…[详细]
因民国年间有个姓叶的地主在此设个响场,故名。…[详细]
浦棠为当地百姓口口相约定俗成。1981年属浦棠公社张集村,2001年属魏集镇为浦棠村,2010年属魏集镇为浦棠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1900年清地方政府委任王广沂(号王春浦,后称为王春)做城安社董事,剿匪治安,兴办王圩集,得名王圩。…[详细]
以境内马庄、王下河庄两个自然庄首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地乔姓居民多,故名。1958年隶属魏集人民公社中苏区,1983年属魏集乡为乔单村村民委员会,2000年属魏集镇为乔单村村民委员会,2010年属魏集…[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湖畔槐园社区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因境内自然村双楼庄而得名。民国时期属第八区河南乡,新中国成立后属魏集区为姚村乡,1958年属魏集公社为红旗大队,后属魏集公社为双楼大队,1983年属魏…[详细]
清朝康熙年间,夏氏家族人丁兴旺,一姓夏大户人家在庄上建一座楼房,故名。…[详细]
因境内白塘湖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属魏集区夏楼乡,1958年属魏集公社中苏大队,1960年属魏集公社为白湖大队,1983年属魏集乡为白湖村村民委员会,2…[详细]
明清时期,庄后有一条能航运河道,远近客商都在这里上下货物,且有王姓开有商行,故取名王行。…[详细]
朱姓于民国时期就居住该庄,位于村子东边,故名。…[详细]
该地因姜姓居民多,故名。民国时期属第八区魏集镇,新中国成立后属魏集区魏集镇,1958年属魏集公社为魏圩大队,1983年属魏集乡为姜庄村村民委员会,20…[详细]
因该地荣、苗两个姓氏的人家较多而得名荣苗村。…[详细]
古时,张姓大家庭居住该庄,清代,张氏族人曾开(花生芝麻行)——复兴行,故名。…[详细]
清初,此庄是夏姓佃户,故名。民国时期属邳县袁圩乡,新中国成立后属魏集区为袁圩乡,人民公社时属魏集公社夏庄大队,1982年属魏集公社改为老夏庄大队,19…[详细]
因当地居民以张姓为主,而得名张庄。民国时期属第八区河南乡,新中国成立后属魏集区为夏圩乡,1953年至1956年属魏集区为王圩乡,1958年属魏集公社为…[详细]
清嘉庆年间,该处有条河,河上建有一座大桥,故名。…[详细]
清康熙二十八年,官府派一位韩姓工头在此地筑坝打堰,堵住黄河决口,故称韩坝。…[详细]
相此地有一许氏宗祠,因为该宗祠是土墙,上面是芦苇和红草,所以俗称许草庙,又称草庙。…[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徐姓居民在此设场,而得名徐场。1958年属张集公社火箭大队,1960年属张集公社为新工大队,1983年属魏集乡为徐场村村民委员会,2000年属魏集镇…[详细]
原名张林铺,明朝永康年间,张姓先人到此定居。同时这里设置驿站,张家门前有一片桃林,故称张林铺,后简称张铺。…[详细]
因该村坐落于古黄河东堰上,旧时称新工堰,而得名新工村。…[详细]
明朝末年,由新工村徐老庄分支出的三户姓徐人家到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故名。…[详细]
因庄内戴姓居多,故名。1958年属魏集公社卫星大队,1983年属魏集乡大戴村村民委员会,2000年属魏集镇为戴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相明朝时期,卢姓的营头到此地驻扎,划地围兵开荒种地,闲时练兵,故名。…[详细]
据传说,明末陆氏祖先逃荒要饭到此,后来意外得财,从此发家致富,为防匪抢劫,建庙筑圩,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