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处在城区南部得名。

因境内有新安桥别称路桥得名。

地处城区北部,故名。

古称芦阳。据《余氏宗谱》载,芦阳在黄岩南三十里。唐时芦苇纵深,故名芦阳。宋、元、明时,该地水道回环,有似罗纹,又名罗川。川中有水渚,形如田螺。其后砍芦恳田,芦阳就谐写为螺洋。

因谐音得名。“两屿齐眉”得名同屿,谐音桐屿,故名。

白枫桥西靠高耸入云的山峰,东临横贯温黄两县的南官河,取二地“峰、河”两字组合。或因南“江”北“河”,或南方河流多称“江”,以“峰”“江”沿用。《民国黄岩县新志稿》:1947年乡镇调整保甲街村管辖表:峰江乡辖二十四保。

宋代此处有上新桥、下新桥。《嘉定赤城志》卷三载:新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以桥故名。

明万历《黄岩县志》载:黄街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主街走向与山走向相交。史上亦称黄街。“黄”字方音“横”。

或有混潮见金则清之意,或海潮泛浊,镇以金鳌,始名金清。“金清”之名始于明代。明万历《黄岩县志》卷七:“文公朱子治水利,铸海涂铁盘以镇海口,金为水之母,混潮见金则清。”清嘉庆《太平县志》卷二:“金清港在披云山下,与南监、新河故皆为迂浦,朱子筑闸,因海潮泛浊,镇以金鳌,始名金清。”。

旧称“竿蓬”“竿蓬街”。传说旧海滩上有一蓬芦竿(芦荻)生长茂盛,村民以为祥瑞,故名。清宣统二年(1910)农历四月初四日开街立市后,集市遂兴,故又称“竿蓬街”。1986年8月经政府批准改为蓬街镇。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