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清水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燕家台村隶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镇政府10公里,属于西部深山区,全村村域面积26.4平方公里,以林地为主。燕家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古老独特的峡谷龙门涧,有历史文化遗址张仙洞,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文化韵味独特的山村。

全村人口618人,村内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养殖业、旅游及附属产业,全村有果园1000多亩,特种养殖场一个,有农家乐20多家,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是北京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公园、汽车站、太阳能浴室、综合服务中心、大礼堂、健身场等等民生设施,另外村内街坊路全部硬化,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7800米,污水处理工程铺设管道5600米,户厕改造300多户,村东涧口至西涧口公路两侧种树1000余棵,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

李家庄村隶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镇政府9公里,属于西部深山区,全村村域面积12000余亩,耕地面积400余亩,以林地为主。全村人口380人。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休闲广场、大礼堂、健身场等等民生设施,另外村内街坊路全部硬化,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到每一家,污水处理工程铺设管道、户厕改造、节能灯等均已完成。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接达到李家庄村。

主导产业:

村内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养殖业、及附属产业,全村有果园200多亩,一个养鸡场正在完善之中。

联系方式:

61828234

梁家庄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龙门涧风景区南部,全村188户,516人,劳动力300人,党员54人。全村土地387亩,全部是退耕还礼地,种植杏树。村里有115亩果园,以梨树种植为主。山场面积18165亩,北靠李家庄村,南靠上清水村,西靠台上村。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到达梁家庄路口即到。

主导产业:

梁家庄村主要是靠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村民外出打工挣钱。

联系方式:

61828034

一、地理位置

梁庄台上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109国道95公里处向北5公里,海拔700米。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辖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现有90户,200口人。

二、村名由来

梁庄台上村,俗称“台浮”,很早以前当地雨水充沛经常有水患发生,因此人们多选择高台居住。梁家台东西长650米,南北长1100米.高度仅次于燕家台村。据史书记载先有梁庄台上村,后又梁庄台下村。

三、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葡萄、黄岑茶、胡椒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尤其是薄皮核桃是我村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村南占地50亩建有千群养蜂场一座,培育树苗、花卉10万余株总投资500多万元。

村西南200米处建有规模性养殖场一座,到目前为止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总投资200多万元

四、交通

台上村距离109国道5公里,距苹果园开往燕家台的929客车站仅500米。

五、旅游资源与文化古迹

1、台上村依托天然的谷地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村西的南、北虎头山自然形成多处洞穴有两处洞穴可容纳200多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寇的扫荡我抗日军民常在洞穴内居住。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四个植被类型,多个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涉及110科、480属、1100种;动物种类有1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斑羚、褐马鸡、勺鸡、黑鹳、金雕、山羊等。市级保护动物50余种。山地植被种类繁多,以黄栌、荆条、酸枣、灌丛为主。近年来在保护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的感召下,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古老的风土人情和村民们善良、淳厚、热情、好客的品质,慕名而来的游客上千人。

2、有元代赵君墓碑,记载赵姓祖籍天水郡(今甘肃天水一带):有清代过街门楼一座,通宽4.6米,进深5米,保存完好;有清初观音庵一座,坐北朝南,现存大殿三间,面阔8.1米,进深5.72米,正殿东有种楼一间,石碑尚存于门头沟区文化局。有清代四合院四处保存完好。

3、台上村有自己的秧歌队、文艺演出队。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几年来发展的有声有色,队员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自我,教育他人,为建设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7、联系电话

田寺村委会:010-61828074

书记:梁兴文13716356218

村长:梁兴旺13520686681

清水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镇域东南。村落呈带状,东部与镇政府驻地、下清水连为一体。民居沿109国道在清水河北岸分布,面积11平方公里,该村为千年古村。村西北的双林寺系百花山瑞云寺之下院,村西原有明代龙王庙一座,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大钟1口(存户内)。村域内原有三官庙、河神庙、周公庙、山神庙、五道庙、九龙庙、朝阳寺连同下清水金代创建的龙王庙(大庙)、山神庙等计有11座,还有缸窑、瓷窑遗址,标志着村史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村里旧有天仙会、少林会、大鼓会、剧团等活动,有戏台两座,今存1座,仍可演出。清水村明代就有社学,村有学戏习武风尚,曾以“清水的腿儿,灵水的嘴儿”远近闻名。

交通状况:由苹果园地铁站可换乘89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门头沟区上清水村。

上清水村委会联系电话:010-60855070。

一、区位

下清水村为门头沟区清水镇所辖行政村,位于清水镇东部,距门头沟新城75公里,109国道边,村庄西邻上清水村,东接斋堂镇,南靠西达摩和达摩庄村。现在的上、下清水村在辽代同属清水村,在明代拆分为上、下清水两村。所在的清水镇是清水河的起源地。下清水村南北均为山地,中部为清水河,村庄沿清水河北侧分布清水村所在的清水镇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其中最重要的有4个:灵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龙门涧风景区、小龙门风景区。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下清水村地处门头沟西部山区,整个地貌以山为主,属于太行山系。下清水村山场广阔,海拔高度在480-1000米。东部河套海拔较低,西部高山海拔较高。

2.气候资源

下清水村属于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约100-180天,年平均气温9℃左右,积温2300-2800度,受地形影响,东部河套和西部高山节期相差20天左右,昼夜温差较大。

3.水文资源

年内平均降水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最大降水强度在7月份,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村内有清水河流过。

4.土壤条件

下清水村的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褐土,主要由清水河洪水所携带的砂石等物沉积而成,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该村的杏林和葫芦等经济作物都适合该种土壤。

5.植被类型

该村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有以栎属、椴属、白腊树属、槭属、杨属等落叶乔木树种占优势的落叶阔叶林和以油松、侧柏占优势的温性针叶林20种类型。

6.土地利用情况

山多地少,土地稀缺,村域用地以林地为主,占村域范围的100%以上。

种植业

目前,总的果园种植面积为540.3亩,其中大杏扁种植面积468.3亩,棚子台果园72亩种着葡萄、桃子等。另外,村里还有将近20亩的土地用于葫芦种植。

养殖业

根据清水镇党委的“生态建镇、旅游强镇、林牧富镇”的发展思路,全镇打破传统养羊业,逐步向养殖业发展,建设示范养殖小区,发展肉鸡养殖。依托北京华都肉鸡公司,采用“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协会运作、农户饲养”的运作模式,提供从供雏、防疫、饲料、成鸡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下清水村部分村民响应镇的发展思路,在镇村的扶持下,建造养殖大棚,开始利用新技术养殖肉鸡,现共有10户村民修建了7个大棚,年均收入10万元/棚,已产生经济效益。村里还扶持6户村民养殖食用菌。

(二)工业

养殖业在清水镇的较快发展,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市区领导提出了加速肉鸡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清水镇政府在市区政府的关怀下,于2005年筹集资金1030万元,新建四个养殖基地和一个鸡粪处理厂,而该鸡粪处理厂就在下清水村。2006年该鸡粪处理厂建成,开始处理鸡粪并生产优质有机肥,从而实现了种养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旅游服务业

下清水村是清水镇镇政府所在地,镇区是全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受到镇区经济强有力的带动,该村的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同时,下清水村又处于全镇旅游交通的节点上,是周围有名景点的必经之地,受周围景点的带动,商业和旅游服务业比较发达。该村约有30户村民利用自己宅基地沿109国道开设店面从事商业、和旅游服务业,年经济收入约有705万。

(四)旅游业

下清水村虽然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根据市区“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定位,下清水村未来产业调整的重点就是走特色农业种植和生态观光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路线。

(五)联系方式

交通状况:由苹果园地铁站可换乘89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门头沟区下清水村。

联系方式:村委会电话:60855140

一、地理位置

田寺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109国道95.5公里处向西南6公里,海拔640米。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上村头有大头梁,大头梁上有柏树嘴。大头梁根有泉水宅,泉水宅看上去就像一个砚台和两只毛笔。村南是龙山横亘,这里有圣泉岩、文昌庙、万年冰和水库。村落总面积13303亩,土地确权确地的358亩,退耕还林242.8亩,山场面积12945亩。

二、村名由来

田寺村南有座“福田寺”,村子由此得名。古人云:“没有福田寺,盖不上百花山”,今人讲:“先有福田寺,后有田寺村”。正是这一山一寺,在京西历史上流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号:清水镇“田寺”村。古福田寺虽不知它建自何年何月,颓废于哪朝那代,而由“福田寺”定格为田寺村,却是一个漫长过程,成为它生存繁衍的痕迹。

三、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葡萄、黄岑茶、胡椒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

村桑榆台建有狍鹿养殖场一座,养殖狍子40余只、梅花鹿150余只、马鹿50余只、野鸡500余只、羊200余只;2024年正在投资115万元兴建肉牛养殖基地,年底完工。

四、交通

田寺村距离109国道6公里,\2008年12月28日,开通了地铁苹果园西至田寺村的929支线公交车。如今田寺的村民可以方便地坐929支到门头沟及市区。

2010年9月一座京郊长途客运站已经矗立在田寺村委会的西边,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的施工和内部装修,年底交付使用。

五、旅游资源与文化古迹

1、田寺村依托天然的谷地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寺沟西沟发源于百花山,泉水常年不断,上游大坝高30米,形成了一座水库,库水飞泻,形成瀑布,冬天更有冰瀑奇观出现。由于水库周围无人居住,所以水库无污染。水库里有鱼、天然水藻等。

2、田寺沟下游目前已经全部开辟为梯田,合理规划,种有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大面积的杏、核桃可供游人采摘。

3、山上有獾、野兔、松鼠、野猪等野生动物资源。

4、夏季,荆籽花花朵漫山,村民在此养蜂,酿制蜂蜜。

5、田寺沟在夏季常出现云雾景观,可与黄山云海相媲美。日出和晚霞同样壮观。

6、田寺村后山上有胜泉岩庙宇一座(当地人成为“田寺石塘”),历史悠久。金朝章宗皇帝上百花山上香,路过田寺石塘,赐匾幅“胜泉施地”。寺院有东侧禅房三间、西侧禅房二间、南房两间、北有九间配套房间、讲经堂、佛堂地面、院墙、山门及院落。石堂中供有文殊菩萨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佛教协会对此寺院进行了翻新,增加了数尊佛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每年都有国内外游人来此参观。

7、田寺的山梆子戏很有名,已有200年的历史了。田寺梆子是原斋堂地区最纯正的山梆子,清朝后期戏唱得最为红火。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后,村内都有戏班演唱。唱的剧目有:《过江》、《双官诰》、《桃花魁》、《苏武牧羊》、《大登殿》、《采桑》、《王大娘锔缸》、《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红管家》等。当时田寺梆子不出村唱,本村也不请外村人来田寺唱戏,所以保持了田寺村自己的独特风格。曲调分上、中、下、平,与各村流传的山梆子戏都不同。

8、田寺抗日高小:1939年春和秋,宛平县政府分别组办了马栏教师培训班和清水教师培训班,为平西抗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9月1日,成立“宛平县抗日高级小学”,1939年9月3日,抗日高小开学典礼在田寺村举行,教室分别设在今天杜巨林院的南屋和北屋、刘增声院的南屋和北屋,食堂设在今天王文英居住的房屋,住宿设在今天的张俊芬家。后来人们习惯称“抗日高小”为“田寺抗高”。“田寺抗高”被誉为是平西抗日干部的摇篮(著名歌手田震的父亲田建华等就毕业于田寺抗日高小)。

六、联系电话

田寺村委会:010-60855144

西达摩村的村域面积是10.95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地,海拔500米至650米,落差较大。全村人口125人,耕地260亩,退耕还林地104亩,荒坡地、旱地多。西达摩村最大的优势是:村内的河流常年不断流。

地理位置:

西达摩村地处北京西部深山区,坐落在京西旅游圣地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东北侧山脚下,距离镇政府5公里。南邻洪水峪村,西邻田寺村,东邻达摩庄村。

交通:

西达摩村距离109国道4公里,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西达摩村口下车,步行1.5公里即到。

联系方式:

61829184

洪水峪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109国道7.5公里达么沟内。洪水峪村全村人口总计600人,农业户数210户,农业人口480人,居民户数60户,居民人口约120人,青壮年劳动力260多人。村民经过规划现居住比较集中,现主要集中居住在大队部、杨家沟、苇子地。

洪水峪村在2010年将村内煤矿关闭,现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主要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以及民俗旅游业为导向,此外洪水峪村有丰富的果木资源,特产主要由核桃、杏仁、野生海棠。目前正在开发利用。

我村党支部有党员总计50人,村民代表20人对我村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村委会每年通过生态林看护、治安巡逻队、看水员、村内村庄建设等方式解决村内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基本做到家家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得益于村村通工程,现在我村交通极为便利。从城区乘坐苹果园至洪水峪的929支可以直达我村,全程约3小时,或者驾车沿109国道往河北方向前行约80公里,到达达摩口后沿洪达路上行约9公里即可到达我村,全程约2小时。

联系电话:洪水峪村委会6182912461829241

上达么村,地处清水镇东南端,坐落在灵山脚下、清水河畔,海拔1000多米,交通不便。全村102户,其中农户80户,非农户22户,全村总人口191人,其中农民164人,居民27人。全村总面积6339.9亩,其中林地面积5669.6亩,退耕还林面积112.4亩,没有耕地面积。

村上边原有一个龙王庙,庙前有一段影壁,-“上达摩村”。那是至今上达么村保留最早的村名标志。上达么村原以生产煤炭为主,但也以极为美丽的自然景色著称。这里山峰嵯峨,幽壑万丈,生长的大量苍松、油松、落叶松和翠柏等植被,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带。

在村子周围有山泉、重罗石、庙痷梁、老龙窝、日本炮楼旧址等20多处自然景观;拥有薄皮核桃、樱桃、榛子、金丝小枣、板栗、红果等多种特色美味林果;党参、柴胡、黄芩等多种纯天然珍贵药材;有袍子、野鹿、野羊、野兔、野鸡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山鸡、松鼠、蛇等一些小动物。

上达么村以前是以煤炭开发为主,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现在由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煤矿已全部关闭,准备开发旅游资源,现在我村正在开展木耳菌养殖项目。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使上达么村成为集旅游、休闲、避暑于一身的好地方。

村委会电话:61829047

达摩庄,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域东南,有路连通109国道。聚落呈矩形,面积1.4万平方米。该村地处深山峡谷,海拔564米。坡地土壤多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山杏、山榆和荆棘灌丛。据《门头沟区地名志》记载:该村“清已成村。村中古庙曾遗留铁钟记载,原名张家庄。后由于佛教盛行,为表达对老祖达摩的崇敬,改名达摩庄。”又据清末《齐家司志略》记载,斋堂川五十八村有“上、下达摩”之名,这里的“下达摩”即达摩庄。村内原有五道庙一座,仅存遗址。村内一座2000年立的达摩庄泥石流罹难纪念碑,上 书13个大字:“警钟长鸣牢记泥石流血的教训”,碑阴记录了1950年泥石流灾难的情况。联系方式:6182920113426314646。

椴木沟村分为椴木沟新村和老椴木沟村两部分,两地相距路程约为35公里。椴木沟新村位于109国道90公里处,路南,据北京城区约为80公里,属于搬迁村,1996年集体建房,村委会在此。新村有几处家庭式小作坊,生产粉条、豆腐、炸糕、酱菜等,其中粉条十分有名。

老椴木沟村在门头沟区最西北,灵山脚下,属于深山区,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有部分原始森林。被灵山、龙门涧、黄草梁,三个旅游景区所包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村内山清水秀,有大小泉眼不计其数。近年来随着背包游的兴起,老椴木沟村成为了背包游的不错景点。椴木沟新村交通十分便利,通过清水的892路公交车几乎都从村口通过,老村没有直达的公交车。

联系电话:010—60855514。

梁家铺村距离109国道南1公里处,地处百花山脚下,全村131户,254人,常住人口167人,属于百花山的南大门。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梁家铺村。

主导产业:

养殖业、建筑业、农业及旅游服务业

联系方式:

6182606413716861012(张先生)

塔河村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位于镇南沟百花山脚下,地处104亩,全村共有236户,总人口437人。

塔河村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000多米,均为山地。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十分优美的山村,五一以后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这里如同一个花的世界,河道里的山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是旅游休闲最美的地方。

水库位于塔河村的上村头,有2860米的水面,水库里的鱼鲜嫩可口,味道鲜美,没有任何污映墒斓氖焙颍绾颂摇⒋蠛煨印⒗钭印⒋笤娓髦止酚τ芯∮校慰涂梢跃∏榈牟烧K哟迨且桓龃笊交崴祷埃笫骰嵴惺帧⑺岢璧拿览鲂∩酱濉?

联系电话:61826148

黄安村,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南,有路通109国道。聚落面积1.25平方公里,呈东西向菱形分布。有46户,110人,耕地47.3亩。该村地处低山地貌,海拔725米,黄土层较厚。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制备多山杏及荆棘灌丛。村民均为汉族,户主姓氏16个,杜姓最多。

主导产业:

村民主要收入是核桃和杏仁,有农家乐,部分村民靠民俗旅游接待获得收入。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黄安村口下车,步行30分钟即到。

联系方式:

61826042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