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南漳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
武安镇历史悠久,据《南漳县志》载:“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碣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楚都也。”“名其渠曰长渠,堰曰武安堰”。又据《襄阳府志》记载:“秦昭王三十年(前277),秦战胜楚国,置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故名武安。 |
据《南漳县地名志》记载:九集原名“兴隆观”。明朝时期(1368-1644),豪门乡绅驱使工匠在此地建一座大庙。竖木柱时,屡竖屡倾,工匠们受尽折磨,痛苦不堪。一天深夜,来了九个白发老人,使之直立后,欣然离去。“九仙观”便由此得名,后集市贸易扩大,取其首字,简称“九集”。 |
因传说故事而命名。相传大概在清乾隆年间(1735-1795)在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李氏富户,此人积功好义、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威望。后来,他被人诬陷,被判极刑。许多年后,真相大白,人们为了纪念其生前的善举,在此修建了庙宇,祭祀李氏,并取名李家庙,后逐渐演变成“李庙”。 |
“长坪”指地势呈长条形的坪地。 |
“薛“指姓氏,”坪”指平坦的场地。 |
以传说故事命名。传说有二:明朝嘉靖元(1522),有一来自陕西凤翔的冯氏两兄弟,欲觅“风水”宝地定居,当路过这里时,发现小溪桥头大石桩上一五花异石,上有五指印,便居住下来,并拟在桥头撰文立碑永志纪念。孰料碑成文就,立碑时不慎碑倒石折,冯氏视为不祥之兆,忿然离去。后人们用这断碑做了小桥,由此得名“石板桥”,简称板桥。另一说法:板桥之名由来,为鲁班所封,春秋时期(前770-前476),鲁班南下至此,滚滚西流水挡住去路,遂取一块石板搭在河堤上,做过桥之用,称为“石板桥”,简称板桥。 |
明清时,县设司于此,并设驻巡检之类的官员,以维护地方平安。抗日战争期间,当地巡检司组织带领人民积极抗战,后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的巡检司革命烈士,此地多以“巡检”为名。 |
因集镇北坡上有轩辕黄帝“荆山铸九鼎”时开采过的许多铜孔遗址,此地遂被称为“铜孔”,由于“铜孔”与东巩谐音关系,叫的时间长了,“铜孔”逐渐演变而得名东巩。另一说法,东巩与巩峪(解放后划归远安县)分别处在漳河以东和以西,相距12.5公里,解放前同为南远县管辖,东巩以其方位兼取巩峪首字而得名。 |
因镇政府驻地在“肖家堰”而命名肖家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