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经开区(侯口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侨乡”指天门政区居住国外的同胞人员数量比较多,分布乡间广泛而言。
据清乾隆《天门县志》记载:明末至清代,接官”地处天门县城竟陵镇南面2500米。曾是恭侯迎接朝廷官员并举行接官欢迎仪式之地。
涂台系涂氏家族于明清时期迁居该地,形成自然村落。
汪岭社区,曾名汪岭村。民国时,名汪李柴山。据传元朝至明朝期间,湖广地域兵戎,水灾频频,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汪李二姓在此,所圈地域庞大,丈八芦苇遍野,灌木丛生天际,只作烧柴生火,并未开发耕作。《玉溪世家》周姓后裔,明清从江西移民汪李柴山地,时值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周姓以此日为节,过小年庆贺,至今续祖传承。民国前夕,汪李大户在战乱声中霄遁。汪李柴山遗存,成为该地乡间的名片。
长湾曾用名吴家长湾,因吴姓后裔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南昌移民到景陵。遭受水灾,又移住竟陵西北地干河岭,由吴氏三兄弟转移现地落地生根。以农桑耕织兴业发家。清末民初,吴氏家族繁衍70余家,居住地湾长200余米,加上杂姓户,计百余户之多。在此地域号称吴家长湾。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划归竟陵办事处管辖时,去掉了吴姓字,名叫长湾至今。
因辖区有陈方口,由“沉舫口”演化得名。
明清时期,巡府官员多从汉江乘船而来,天门知县闻讯率员到此候驾接官,故名候驾口,后简称候口。
清末民初时期,朱姓在自家路边开小吃店,闻名乡间,逐渐形成餐饮商贸之地。
“快”,指运行速度;“活”,实指有生命形态。此处俗语“活音”同“话快活”,有“快快乐乐”的新义。清末至民末属天门县三河乡。1950年至1954年属接官乡,为快河村。1955年至1956年为快活农业合作社,属侯接农村生产指导组。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为侯接大队,辖快河中队。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故逼冢⒐快活大队?975年至1978年撤区并社,属黄潭公社侯接管理区快活大队。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属侯口乡为快活村。1987年,天门撤县建市,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辖快活村委会。1995年至2024年天门经济开发区快活村。2024年,村改居为快活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桂花”指木樨的通称,该地曾有桂花树远近闻名。
“熊河”唐代至清代时,天门河系经此地,是泊船的重要码头,熊氏后裔移居,逐渐形成居民点故名。
樊店社区驻地为吴家堤湾,清、民之际,吴家堤湾是天门县城竟陵地区南行乡民通往永河乡,横林区各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南行乡民北行县城的落脚之地。故此道路傍,樊姓一族视为农商福地,兴开小茶馆、小吃店、烟酒酱盐杂货店,渐成小场口,人称露水集。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