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天门撤县建市,侯口乡改为侯口街道办事处。 1995年,建立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吸引侨资纷纷投资建设,形成一座新集镇,建制取名“华侨城”。 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 华侨城管辖接官、群力、友谊3个村委会。 2000年3月,撤销华侨城建制,所辖3个村划出单列行政,成立侯口居民委员会,辖华侨城、侨泰、南禅寺、天横桥4个小区。 2009年,又将侯口居委会改为侨乡社区居民委员会。 主管城镇居民事宜,分解出农村居民点,划归属地管理。 社区只辖9个城镇居民小区,施政管理至今。 |
民国时期,接官村属天门县城南区义南乡管辖。 1950年6月,接官村改为接官乡,属黄潭区所辖。 1956年改为侯接乡,辖接官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接官村改接官大队。 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接官大队隶属侯接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大队属黄潭公社侯接管理区。 1984年,撤社并区,属新堰区侯口乡,大队改为接官村。 1987年8月,撤县建市,属侯口街道办事处,为接官村委会。 1995年1月,成立侨乡经济开发区,改为接官村委会。 2007年村改居更名为接官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民国时期属义南乡。 1951年属黄潭(第九)区,辖接官乡何家台村。 1955年冬率先在全县成立群力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9月,成立火箭人民公社,其农业合作社改为群力大队。 1959年至1961年区乡建制变更,属侯接公社管理区,群力大队变更为三个大队;即接官一大队,友谊二大队,群力三大队。 1975年撤区并社为新堰公社群力大队,1984年改为侯口乡群力村。 1987年撤县建市,属侯口办事处群力村委会;1995年属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2007年属湖北天门经济开发区,村改居为群力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至民国时期系罗巷村,属城南区义南乡所辖。 1950年至1954年,改侯口乡,辖罗巷村,属徐黄区(第九区)。 1955年至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期,隶属侯接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 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隶属火箭人民公社,改为侯接大队。 1959年黄潭与渔薪分设公社,侯接大队属黄潭公社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又将管理区改为侯接公社,罗巷改为涂台大队。 1975年至1978年侯接复归黄潭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侯接改为侯口乡,辖涂台村。 1987年撤县建市,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辖涂台村委会。 1995年至1997年,天门经济开发区辖涂台村委会。 2007年村改居,为涂台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汪岭于明末清初形成自然村落,民国时期,名汪李柴山,属天门县城南区义南乡。 1950年至1954年,隶属侯口乡;汪李柴山改为汪岭山,属徐黄区(第九区)。 1955年至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侯接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 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隶属火箭人民公社,改为侯接大队。 1959年,为黄潭公社侯接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汪岭大队,隶属侯接公社。 1975年至1978年复归黄潭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侯接隶属侯口乡,改名汪岭村。 1987年撤县建市,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辖汪岭村委会。 1995年至1997年,属天门经济开发区汪岭村委会。 2007年村改居,为汪岭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民国时期,属城南区义南乡。 1950年至1958年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属黄潭火箭人民公社。 由接官厅、大河家台、小河地(现友谊社区)三地组成第16大队,名为群力大队。 1959年后期,体制改变,16大队撤销,分解三地为三个大队。 小河队与东风队合并,要求团结、友爱、互助,并冠名团结大队。 后因黄潭辖区内有团结大队与之同名重复,改名友谊大队;1978年至1987年曾划归新堰乡、竟陵镇改名为友谊村。 1997年12月划归侯口街道办事处和湖北天门经济开发区。 2007年1月,实行村改居,变更为友谊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长湾于清末民初形成自然村落,民国时期,吴家长湾属天门县义南乡。 1950年至1958年合作社与人民公社时期,划归干驿区、小板区管辖为吴家长湾大队。 1984年政社改革,划归竟陵办事处管辖,改称长湾村。 1987年撤县建市,划归天门侯口街道办事处所辖,为长湾村民委员会;1995年隶属侯口街道办事处侨乡经济开发区。 其后又改属湖北天门经济开发区所辖。 2007年村改居,为长湾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清属附城里,民国时期,曾属杨林乡。 1950年至1956年属小板区黄金乡农业合作社。 1958年属小板人民公社金星管理区陈方大队。 1959年至1974年属小板区金星公社,1975年属小板公社陈方大队。 1984年属小板区陈方村。 1984年乡政改革,划属竟陵镇为陈方村民委员会。 1997年天门市建立侨乡经济开发区,属侯口街道办事处和侨乡经济开发区陈方村委会。 2007年村改居,为陈方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1950年至1954年,义南乡改侯口乡,属徐黄区第九区,辖朱店村。 1955年至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期,隶属侯接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 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成立火箭人民公社,改属侯接大队。 为黄潭公社候接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改为侯接公社。 1975年至1978年,朱店大队复归黄潭公社候接管理区,1981年改为朱店村,1984年政社分设,侯接改为侯口乡,辖朱店村。 1987年撤县建市,侯口乡撤销,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辖朱店村民委员会。 1995年至1997年,天门经济开发区辖朱店村委会。 2013年村改居,为朱店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明末清初,马氏家族迁往该地域居住。 民国时期,桂花树植根马氏居多村落,马家桂花树台,闻名乡间,属城南区三河乡。 1950年至1954年,三河乡改接官乡,辖马家桂花树村。 1955年至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期,为侯接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所辖农业合作社。 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改为侯接大队。 1959年,黄潭与渔薪分设公社,为黄潭公社侯接管理区所辖。 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属黄潭区,侯接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隶属新堰公社。 1978年撤小社并大社,复归黄潭公社桂花大队。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属侯口乡为桂花村;1987年,撤县建市,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辖桂花村委。 1995年至2011年天门经济开发区辖桂花村委会。 2013年村改居,为桂花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民国时期,熊家河地域属天门县城南区三合乡。 1950年至1954年,三合乡改为第九区接官乡,设立熊河村(社);1955年至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期,隶属为侯接农村生产指导员小组。 1957年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属火箭人民公社,辖侯接大队。 1959年,侯接为黄潭公社的管理区。 1961年恢复区乡建制,属黄潭区,侯接公社。 1965年至1968年,文革时期,分别建立革委会。 1975年撤区并社,新堰和侯接组成新堰公社,辖熊家河大队。 1978年撤小社并大社,新堰复归小庙公社,侯接复归黄潭公社。 1984年,实行乡镇改革,侯接改为侯口乡,辖熊家河村;1987年,撤县建市,侯口乡撤销,组建侯口街道办事处,改熊家河村为熊河村。 1995年至1997年,建立天门经济开发区时期,辖熊河村。 2013年村改居,为熊河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该社区旧名罗景家湖,属古周河边沿地区。 到明、清之际,属方乐乡(村)和平里。 罗姓后裔,由四川移民湖区居住为罗湖名。 景姓后裔,从江西景德镇移民湖区居住为景湖地,两地两姓含称罗景家湖,旺族龙嘴河岸。 新中国初期属小板(第三区)为罗景家湖村。 1951年至1955年属小板区黄金乡,改名龙嘴村。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时属小板生产指导组,辖龙嘴农业高级社。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属小板红旗公社龙嘴大队。 1961年至1975年属小板区金星公社龙嘴大队。 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属小板区龙嘴村。 1987年天门撤县建市,属侯口街道办事处,为龙嘴村委会。 1995年属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 2007年属湖北天门经济开发区。 2013年村改居,为龙嘴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
明清时期,属方乐乡(村)和平里。 民国时期,属城南区义南乡。 1951至1955年,组成小板区,属黄金乡樊店村。 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期,属金星乡,辖樊店村高级农业社。 1958年小板区为红旗人民公社,辖金星管理区樊店大队。 1961年至1975年属小板区金星公社,辖樊店大队。 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属小板区金星乡辖樊店村。 1987年天门撤县建市,属侯口街道办事处,为樊店村委会。 1995年至1997年,为天门经济开发区樊店村委会。 2013年村改居,为樊店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