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光迁镇”,西魏时(535-556)提名,《寰宇记》载:“房陵,后魏废帝二年,改新城为光迁国。昔传此地有三百人,于房山中学道成仙,因名其地为广仙,后人语讹为光迁。”故名“光迁镇”。每个城市都有关卡,城市的关卡名为“城关”因此改名为城关镇。 |
因姓氏和碉堡建筑物综合命名。光绪年间(1875-1908),当时一黄姓富户为防土匪,在此筑有碉堡以抵御土匪袭击,故名。 |
此地是通往保南的必经之路,以杉树尖为界,东西各一个坪,以东称前坪;以西称后坪。此坪处前坪,故名。传说三国时期,关羽从保北至保南歇马路过此地,见两平川之间有高山阻隔,只有一小垭口,古时称“九龙口”。由于要翻越大山至歇马,考虑到士兵长途奔走疲惫,决定分别在两川安营扎寨。此地住着两个员外,北面的徐员外,南面的袁员外。这两个员外非常热情,分别向关将军送粮、油、菜。关羽见两员外热情好客,和平相处,非常高兴,问此地叫什么名,两员外说:“未取名,只有这个垭叫九龙口”,关羽说:“我们从北面来,过第一平川就叫前坪吧!翻过这道垭就叫后坪吧!”,故而得名。 |
此地西北有一座大山,蜿蜒连绵,形似龙,山脚下有两个天坑,似一对龙眼,西部杨家河,北部泉溪河的水流入天坑,因此得名“龙眼坪”,后简称“龙坪”,“龙坪镇”由此得名。 |
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巡视荆襄防务到此,在一家客栈休息,临窗而坐,遇阵阵凉风拂面,由感而发呤出:“坐店子,饮小酒,垭口来风,极目楚天”。以后便叫“店子垭”,简称“店垭”。 |
三国时(220-280),蜀国谋士马良进四川传递紧急军情,路过此地时,因过度劳累猝死,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坪取名为“马良坪”,后在此设镇,“马良镇”由此得名。 |
以事件命名。三国时,关羽驻守荆襄,巡边至此歇马调养改名“歇马”。 |
明代山西人,马天近在粉青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架桥,方便行人,故而得名。 |
“寺坪”原名“茨坪”。相传早年间,此地东北角有一片大茨架,交错复盖,故称茨坪。清咸丰年间(1850-1861),此地建一座寺庙,名“四神殿”,后又改称“寺坪”,“寺坪镇”由此得名。 |
以驻地“过渡湾”命名。解放前,这里没有桥和渡船,每逢河水暴涨,两岸人民隔河相望,原称“隔渡湾”。1954年成立初级社时,开峰峪乡政府做专用渡船,解决了过河困难,改称“过渡湾”,沿用至今。 |
境内朝元山石刻碑文记载:清道光年间(1874-1908)称“凉峪”。东汊河、西汊河旁各有一山岗伸入河心,形似鱼,故称“两鱼”;又因集镇有三山两谷之地形,后演变为“两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