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地处大荔县城西部,故名。

因地处大荔县城东部,故名。

相传北周时许姓居此成村,因而得名。

原为朝邑县城旧址,1958年,大荔朝邑并县后,朝邑县改为镇,因而得名。

名白冢镇,相传有唐白马将军户锷冢,明时将村西10千米以外的安仁(今东顾贤)集市迁此而得名。

相传黄氏姑侄俩在此修行学道,故村名“两女”,两宜镇因驻两女村,后同音雅化为“两宜”。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讨羌族白纳目希汗于此,故名羌白。

自汉以来便为皇家马、鹿豢养良所。唐朝置牧马监、设沙苑监,筑沙苑城,豢养军马,官家建饮马池,村民在御马池旁筑舍建村,俗名官池。

唐代冯翊将军墓建于村西北原上,故名冯(ping)村,后通称冯村。

据《水经注》载:很早以前,此地有一苦泉,水呈赤色,味涩苦,羊饮之而肥美。隋置丰羊牧,唐初废。天祐时建村,得名苦泉。明时村庄发展,规模较大,设立集镇,更名苦泉镇;万历时,因苦泉枯竭,更名蒙泉镇。清时镇东北和西北两沟内均出现甘泉,改称双泉镇。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潼关卫在此屯田,筑有两寨,南为下寨,因此得名。

西魏大统三年(537),宇文泰与高欢大战渭曲,此处水波荡漾、芦苇成林,西魏军巧妙设伏大获全胜,部分军兵于此定居,因芦苇成林,后也便在口口相传中演化为韦林。

元末,范姓迁此建村,故名范家庄,镇以驻地村得名。

苏村镇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南北朝北魏时有苏姓迁居此地,故名苏村。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发生灾荒,秦国借粮草给晋国,晋国派赵姓大将在此设渡口,接运粮草,得名赵渡,后在此渡口旁设立集镇,起名赵渡。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