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以古邑名命名,战国时,此地为云阳邑治,秦初为云阳县治。

取曲意阿附。《魏书·赵郡王干传》:“尚书曲阿朕意,实伤皇度。”故而得名。

据传东汉时,有位骑白马的司徒官途经此地。与鬼神搏斗,为人民除害,染病而亡,当地乡民为此立司徒庙祭祀,以境内集镇司徒庙而得名。

为古延陵县治,故名。

因村得名。旧名珥村,南朝梁武帝葬妃子蔡氏耳环于珥村,遂称珥陵。

原名道墅桥。宋时,此地有太霄观,观中道士建桥,桥址处有一地方官所建别墅,遂合道、墅命桥,讹音为导墅,以桥命名。

原名芦塘,以此地芦苇多命名。据传,明代朱元璋南巡至此,见此地风景如画,欲建行宫未遂,即被义封为皇塘。

东汉建安五年(200),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城内就有先民集居,时属庱亭范围。吕蒙病逝后,为纪念吕蒙的功绩,将此城命名为吕城。

因地处通往南朝齐梁帝王陵墓的入口处而得名。

集镇内九曲河上原有一桥,名博望桥。民间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至此,在桥上收了一对鹌鹑仙鸟,桥遂改名为访仙桥。镇因桥得名。

明代,此地的新洲、汤洲间立有分界牌,故而得名。

因位于丹阳市北部,且曾经是丹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故得名丹北镇,寓意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传承。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