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地处城区中心而得名。

因地处城区东部而得名。

因地处城区西部而得名。

因地处城区南部而得名。

因地处城区北部而得名。

北魏期间428年,原安邑县(治所在今夏县西北禹王城)被分为南北两县,其中的南安邑县治所位于此处。北安邑改名夏县后,南安邑被称为安邑。

又名大(tuo)村。因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洪水皆绕村四周而过,经村南渠汇入运城姚堰渠而得名。

姚孟,因历史传说而得名。相传当年尧王外出访贤,途径此地,夜宿该村,晚上尧做梦遇贤人大舜,遂位于舜。后人称该村为尧梦,后演变为姚孟。

据《黄帝经叙》载,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地之所以名解,以蚩尤解体得名。

传有一皇帝曾驻跸于此,故名龙踞村,后演变为龙居村;一说因镇南有岗岭起伏蜿蜒如龙而名。

传此地人多为相姓,故名相城;一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里克被戮,其妻携少子季友避难于此,故名相里,后在其南新建一村落,乃有北相、南相之称。

因相传古时,该地为北驿路马号住址,驿号在真武庙后,庙前有一水池,池中有草为红色,马因困乏有病,驿站的人便牵到池边,饮水食草,病立即就好,人称草为灵芝,故名。

原名李村,因该村东、西、南有三条大路,又称三路李,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把“李”误写成“里”,由此得名。

相传周敬王年间,该地产陶器出名,誉称陶山,故名。

有两个说法:一是曾在魏国为臣的段干木隐居下段时,同朝为臣的东郭先生与段干木为友,曾来东郭,帮村民躲避山洪,迁村向东,改名为东躲村,为纪念东郭先生,又改为村名为东郭,一直沿用至今。另一说是,东郭镇因一郭姓的财主嫌村名不雅,便取其姓氏而得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