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各县市区地名由来
春秋末鲁国人猗顿在此以盐致富,西汉始设猗氏县,西魏恭帝二年(555)更名桑泉县,唐天宝十三载(754年)改桑泉县置临晋县;1954年由临晋县、猗氏县合并设县,各取首字命名。 [详细] |
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去河南缑氏巡幸,途经左邑县之桐乡,闻汉军破南粤之喜讯,遂为闻喜县;据《元和郡县志》: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 [详细] |
隋开皇十八年 (598) 由高凉县改现名,因县南稷山(稷神山、稷王山)以为名;据《水经注》相传周之先祖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古有稷祠与稷亭,故名。 [详细] |
西汉始设绛县,因县北绛山(紫金山)为名,因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以此取名;据《中国地名辞源》:因境内绛山、绛水而得名;绛水因源自绛山,故名。 [详细] |
西汉始设垣县,因“周围皆山,中垣如曲”得名;另说(王屋)山在县东,状如垣,县因此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以王屋山和黄河而得名;垣指境内状如垣的王屋山;曲指黄河之曲。 [详细] |
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北安邑县改设夏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夏禹所都为名。 [详细] |
西汉置大阳县,北周大阳县改名河北县,唐天宝三载(744)改现名,据《旧唐书》陕郡太守李齐物开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陆,因以县名。 [详细] |
北周明帝二年(558)移安戎县于此,寻改芮城县,因此地古代属芮国领地得名,另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春秋时芮伯万在此筑城居之,故名。 [详细] |
清雍正六年(1728)蒲州直隶州升为蒲州府,并设附郭永济县,以境内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命名,寓意恒久通渡;或说与黄河津渡有关,1994年1月设市。 [详细] |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皮氏县改龙门县,因境内龙门(禹门)得名,据说每年三月黄河鲤鱼会逆水而上得渡者可为龙故名;北宋宣和二年(1120)更名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古渡得名;另说因地处滨河要口,当黄河要津,故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城盖滨河要口矣,宋因改曰河津;1994年设市。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