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砚城镇三面环山,南高北低,形似砚台,故名。五寨县县城古称砚城。三面环山,北展丁字平川,中间凹如古砚。南山高耸,呈笔架型,魏长城垂卧其间酷似巨笔一枝。相传明朝大将徐达,当年来到三岔,安葬副将常遇春毕,心情不悦,站在北关梁头向南远望,看到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观,禁不住脱口而出:“好一座笔架山,山下筑城,有如砚心文脉旺昌,必出文人”。回朝后奏明圣上“夷蛮之地,只有文治,不可武统”。圣上恩准,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动工,十八年竣工,建成砚城。

因传说辽代时,从古城角、大武州流出一股水,流至境内而止,因而得名。

因东达神池,西通岢岚,北向偏关,当三路之冲,地处晋陕蒙三省交通要塞而得名。

明清时期的左、中、右、前、上五所寨堡之前所堡得名。

因乡政府驻李家坪村而得名。因李氏建村,且地势平坦,故名李家坪。

因乡政府驻孙家坪村而得名。该村以孙氏为主,且村周围较为平坦,故取名孙家坪。

传说此地原为一海,芦芽山有一对水鸟,鸟叫水涨。水从四面汇合于此,人们称这里为“湖汇”。这对水鸟后被猎人击毙,从此水干海枯。人们在此建村后,便取村名为胡(湖)会(汇)。另传,前人视此地宽阔,欲在此建成,测定方位,定好碑桩,却被狐精把碑桩拔在现五寨城驻地。人们便说此地被狐害了,以后起“狐害”。后雅化为“胡会”。

因乡政府驻韩家楼村而得名。据县志载,此地“有官楼”,因建村于韩氏而得名。另据传说,清朝年间,从外地迁来几户姓韩的居于此地叫芦坪的地方,取名韩家芦,后人们以同音字误传为韩家楼。

因传东坡居住张、陈两家都出了书生,后陈家衰败投靠张家,由西搬到东,故此得名。

原名杏林,相传西汉时期,村后山有一片森林,因林中杏树较多,故取名杏林,后林毁山秃,改“林”为“岭”,又因当地人习惯于名词后面加“子”字,故名杏岭子。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