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相传,明朝皇帝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探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与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攻占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随着时光的推移,柳枝长成了柳树,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故名。

因辖区内有古文庙而得名。太原府城之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今府西街西段)一带,规模虽壮观,但远不及后来的文庙。1881年(清光绪七年),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府城缙绅学土,无不为之大惧,以为天降凶示于文人,水退之后,遂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巡抚张之洞,请巡抚大人定夺。当时张之洞就任抚台不久,为稳定太原文人之心,便决心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文庙。他亲自选址于同治年间焚毁的崇善寺废墟之地,并倡导省城集资。在他的积极提倡下,没有动用公款,很快便建起一座规模宏伟的新文庙,文庙巷之名称亦得于此时。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较之原庙更为恢宏、庄重、婉雅、俊逸。因社区邻近文庙而得名文庙社区居委会。

因位于坐北朝南的关帝庙门前而得名。

“迎泽”二字源于明代太原古城大南门—“迎泽门”。太原两座南城门迎泽、承恩之名,来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一个多世纪以前,正太(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铁路通车时,有座铁路桥跨越承恩门(太原八座古城门之一)外南护城河,因此街在铁路桥涵洞之东,所以称桥东街。

是原先驻守在太原南门外的守城士兵的军营,因为后来有了新的军营(大营盘),所以称原来的为老军营。

因镇政府驻郝庄村而得名。殷商朝二十七帝乙的儿子期的封地郝乡,即是现在的郝庄,同时也是天下郝姓人的发祥地。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