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尊重历史留取“桐”,因近代历史以来皆称城镇,两者结合为桐城,以辖区而得名桐城镇。古称桐宫,相传为商代桐地的宫室,为汤葬地,伊尹曾放太甲于此,曾名桐乡。 |
据传宋朝时,因村民大多数姓郭而得名,村中有宋庆历年间碑记载宋时村名为郭家庄社,明朝演变为郭家庄,曾分东、西郭家庄。因该镇政府驻郭家庄村,故名。 |
因村居北垣东南端峨嵋岭下低洼处,得名“凹底”,古人因觉“凹之底”不雅,用凹字音切“田、瓜”组成畖字,得名畖底。后村庄扩大,以方位分东、中、西畖底,旧称三畖底。因镇政府驻中畖底村,故名。 |
说法一: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平辽王薛仁贵汾河湾打雁误射白虎,追至此处,天晚住店,因而得名薛店。说法二:村居闻喜通新绛之古道,相传因薛姓之人在古道旁开店而得名薛店。 |
因居县城东北部,古为邑境大镇,得名东镇;因镇政府驻东镇,以东镇二字的辖区而得名。旧称甘泉谷:因泉水(储通志载:甘泉,县东三十里,东镇北,水甘,南流,入涑)而得名。 |
古称木兰镇、兰德镇,因女英雄花木兰在此率兵打仗,镇守铁栅关而得名。礼元镇因唐开元年间(712-741年),在境内设梨园乐府而得名。 |
因沙渠河发源于境内,成为沙渠河的源头,继而为河的最底部,故名。 |
说法一:相传东晋的一个夏日,郭璞游到稷王山,下了一场大雨,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他看到此地一片水波粼粼,水面上彩虹与晚霞相映,浮云如画,赞到:“好一个阳隅。”由此得名阳隅。说法二:据村史记载,阳隅村位于县城西北,人民把县城比作太阳,西北方位为隅(角落的意思)字,故名阳隅;因该乡政府驻阳隅,故名。 |
相传东汉末年建村,因侯姓为大户而得名侯村;因镇政府驻侯村,故名。 |
社为民间祭祀、社火之场所,相传为纪念一裴姓僧人而得名。古称桐乡镇,明崇祯年间曾修筑裴社城,仅筑起城墙根基,建有南关、东关,清康熙年间称裴社镇。因镇政府驻裴社村,故名。 |
说法一:相传春秋时,晋武公曾将嫔妃置于该地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年《闻喜县志》记载村名为后宫里。说法二:相传汉元鼎六年武帝刘彻至闻喜时,后妃驻此,因而得名后宫。因该乡政府驻后宫,故名。 |
因传说曲家沟村对面山上,高山林立、悬崖峭壁,人们出入要经过该地的羊肠小道,从两山之间通过,恰似一座石门,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