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期,《禹贡》载:属“冀州之域”。 殷商时属商王朝分封的黎侯地,古称黎国。 西周时,《尚书》载:“西伯既勘黎”,黎归周所有。 春秋,赤狄人夺黎候地,立潞子婴儿国。 周定王五十三年(前594)晋入潞子国,其地归晋。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5),韩、魏、赵三分晋,为韩所辖。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秦将王翦攻上党。 其地属秦,置上党郡。 汉承秦制,属上党郡。 隶属并州。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灭袁绍后出邺城,登太行山,夺壶关城(今长治市附近),其地归魏。 晋为上党郡辖,隶并州。 南北朝时,先为刘渊所有,史称前赵;后为石勒占领,史称后赵。 均为上党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分上党郡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 其地属潞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郡为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郡治移至今长治市内。 唐为潞州,隶河东道。 宋崇宁三年(1104)改潞州为隆德,不久即改为隆德府。 元为潞州,隶晋宁路、河东山西道政廉访司,属“中书省”。 明为潞州,直隶山西布政司。 明嘉靖八年二月(1529)升潞州为潞安府,附郭置长治县,其地属长治县。 长治名自此始。 清为潞安府长治县,属山西省。 中华民国为长治县,属冀宁道。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 1945年长治解放,1946年1月正式建市,地属长治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属长治专区。 1950年3月1日改长治为工矿区,地属工矿区。 1952年,复改为长治市,隶属长治专署。 同年9月成立城郊区公所。 1954年7月,长治市将城郊区划为城郊与市内两个区。 1956年,城郊区和市内区合并为市郊区。 1957年,长治市撤销两区建制。 1959年,改长治专区为晋东南专区,城郊区仍属长治市。 1975年,长治市复为省辖市,同时成立城、郊两区。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西省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87号),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原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潞州区的行政区域,潞州区人民政府驻太行东街街道太行东街66号。 同年11月23日,长治市潞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
夏时,县境谓潞,属冀州。 殷商,属黎国。 西周,归黎候国。 春秋,归潞子婴儿国。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潞子国灭,属晋。 战国,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分晋,归韩。 “长平大战”(前259)后,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属上党郡。 汉高祖二年(前205),置壶关县属上党郡。 魏晋南北朝,仍称壶关县,属上党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壶关,始置上党县,属上党郡。 唐武德元年(618),上党县属河东道潞州。 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置上党县。 宋崇宁三年(1104),改潞州为隆德府,上党县属之。 金天会六年(1128),上党县属河东潞州。 元至元八年(1271),上党县属隆德府。 至正十八年(1358),上党县直属晋宁路。 明嘉靖八年(1529)二月,置长治县,属冀南道潞安府。 清康熙六年(1667),属冀宁道潞安府。 1912年,废府(潞安)存县,直属冀宁道。 1927年,直属山西省。 1940年4月,属太行区第四行政专员公署。 1945年10月,属太行行署四专区。 1946年1月,属华北三专区。 1949年5月,属山西省长治专区。 1949年10月,属山西省长治行政专员公署。 1954年7月,长治、潞城两县合并,置潞安县,属山西省长治行政专员公署。 1958年9月,撤潞安县,并入长治市。 1961年9月,市县分设,复置长治县,属山西省晋东南专员公署。 1967年4月,属晋东南地区。 1983年9月,划归长治市。 2018年6月,撤销长治县,设立长治市上党区。 |
夏代属冀州。 商、周时为黎侯领地。 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两县,属上党郡。 东汉时,余吾并屯留。 三国、魏、晋时,袭东汉建制。 北魏景明元年分置屯留寄氏两县,皆属上党郡。 后寄氏并屯留。 北齐时,取屯留并长子。 隋开皇年间,复屯留,仍属上党郡。 唐、五代时,袭隋建制,属潞州府。 宋建中靖国元年,属河东路隆德府。 明嘉靖八年至清,属潞安府。 民国初属冀宁道,后属长治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属太岳区,1941年初,划分屯留、漳西两县,后改划屯留、襄漳两县。 1945年9月全县解放,恢复屯留建制,属长治专属。 1949年属长治专区。 1958年5月,屯留和长子合并,改名屯长县。 属晋东南专属。 1958年10月-1959年8月,屯长县并入长治市,长治市属晋东南专属,原屯留境域改名屯留联社。 1959年9月-1961年4月,屯长县由长治市划出。 1961年5月,撤销屯长县,复置屯留县,属晋东南专区。 1985年,属长治市。 2018年11月15日,根据长字〔2018〕30号文件(关于长治市城区、郊区、长治县、屯留县、潞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撤销屯留县,设立屯留区,隶属长治市。 |
潞城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 夏属冀州,商(殷)为微子封邑,属微子国(诸侯国);西周称潞子国(即潞子婴儿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潞县;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改称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废刈陵县,始置潞城县;唐天佑二年(905),改称潞子县;五代后唐,复称潞城县;1994年4月26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61号,关于山西省撤销潞城县设立潞城市的批复,撤销潞城县设立潞城市,为县级市。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同意山西调整长治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8〕87号),撤销潞城市,设立长治市潞城区。 |
夏属冀州,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 西周夏复上党国。 春秋时期,周桓王二十年(前699)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 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地属平阳。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归晋侯赵襄子领地。 周安王姬娇二十六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上党郡,郡治襄垣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秦伐韩,割断上党与韩都联系,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地又属赵。 赵王迁十四年(前222),赵被秦灭,地归秦辖。 秦置襄垣县属上党郡。 二世胡亥二年(前208)为战国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据。 西汉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襄垣为上党亭。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25),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 东汉建武四年(28),属匈奴族郝散领地。 西晋永嘉二年(308),刘琨迁都尉张倚领上党据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带)筑安民城。 东晋咸和三年(328)为后赵石勒辖地。 升平二年(358),上党郡治安民地,地属前燕。 太和五年(370)符坚灭燕,地属后秦。 太元十一年(386),地归后燕。 太元十九年(394)北魏割上党置襄垣郡。 北魏泰常五年(420),废郡复县,属乡郡。 北魏建义元年(528),复治襄垣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改襄垣县为潞州。 开皇三年(583)罢州。 十六年(596)属上党郡。 唐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 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以县属潞州。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地属梁。 龙德三年(923)属五代唐。 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属五代晋。 五代汉天福十二年(947)属五代汉。 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属五代周。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属隆德军,后属隆德府。 靖康初,属金河东路潞州属县。 元至元八年(1271),废屯留县并入襄垣,为潞州辖县。 至元十五年(1278)屯留县、襄垣县分置。 明嘉靖八年(1529),襄垣属潞州府。 清袭明制。 1912年,直属山西省。 1914年属冀宁道。 1917年废道归省。 1937年,属山西省阎锡山政府所辖第三专区。 1939年襄垣属太行区。 1940年4月,襄垣一分为二,白晋路东的7个区为襄垣县,以西的5个区为襄西县。 分置仅一个月,襄西又并回襄垣。 1941年5月,全县划为6个区,襄南划归太岳区,与屯留的部分地区合并,成立了襄漳抗日政府,县府设常隆。 1943年,襄垣仍属第三专区。 1945年9月,属太行第三分区领导,抗战期间划归襄漳、潞城两县的地区有划回襄垣。 1949年,属长治专区。 1954年,属长治专区。 1958年9月,襄垣县与沁县合并为襄沁县,后沁源县又并襄沁县(县址驻沁县),改名沁县。 原襄垣县称沁东。 1959年9月,恢复襄垣县,属晋东南专区。 1971年,龙王堂公社划归武乡县,一年后又划回襄垣。 1985年属长治市。 2001年撤乡并镇,辖8镇3乡。 2021年辖区划调整,撤销上马乡,整建制并入虒亭镇;善福乡、北底乡合并设立善福镇;原北底乡北底、东垴头、阁老凹3村划归古韩镇管辖。 |
明嘉靖七年(1528)之前,属潞州。 嘉靖八年(1529)置县,属潞安府。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顺县治裁汰,复还黎城、潞城、壶关原属地。 设为潞城县平顺乡,设县佐治之。 1912年,平顺县治复置,属潞安府。 1913年,废省府州制,改设为道,平顺县属冀宁道。 1914年,平顺县治又裁,全境并入潞城县,设平顺乡。 1915年8月,平顺县治再置,仍属冀宁道。 1923年,废道复省,平顺县直属山西省。 1937年,平顺隶属山西省第五专区。 1940年1月13日,平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受平顺地委直接领导。 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延依旧规,辖三个行政区,37个编村。 1940年3月新区化为7个区,96个行政村。 1940年6月,平顺县南北分置为平顺(南)县、平(顺)北县,两县上级领导体制如故,由中共平顺地委统一领导。 1940年8月,冀太联办成立后,南北两县均上属太南专署。 于1941年3月南县化为5个区,辖,96个村;北线划为4个区,辖52个村。 1941年8月,冀太联办改建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行署,晋冀鲁豫边区将太行区分析成立太行一、二、三、四专区,平顺(南)、平(顺)北两县归太行四专区。 1942年6月,平(顺)北县、平顺(南)县合并,复置平顺县。 仍属太行四专区。 于1942年6月将全县划为6个区,辖,92个行政村;9月增设第七区,并将行政村化小,至此,全县分为7个区,辖183个行政村。 1945年11月,随太行区专区序号变更,平顺县为太行三专区属辖。 1946年6月归属太行二专署。 1947年1月改属太行三专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平顺归属长治专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仍维持原区划、设置,同年12月13日,专署批准划为7个区。 1949年12月,县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7个区政府。 1953年8月5日,县属高家台、苇池凹两村划归河南省林县。 1954年9月,撤销第一、二、四、五区,改三、六、七区为3个农村基点工作区。 1956年4月长治专署改名为晋东南专署,平顺仍为其属。 1958年11月壶平合并为10个公社,称壶关县,县治平顺县城关,上属晋东南专署。 1959年7月壶平分治,于9月,从羊井底公社,分设苗庄公社。 平顺县仍属晋东南专署。 1961年9月,原划归平顺之三黄各村回归潞城。 1962年5月,在东南山边沿地区新建4个公社,并将管理区改建为生产大队。 1967年4月文革期间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6月,从原西沟公社分出龙镇公社,新组建西沟公社。 1976年10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晋东南行政公署。 1984年3月在原基础上改建为4镇16乡。 1985年5月行政体制改革,设长治市人民政府至今。 平顺县相继为其属。 2000年12月撤并改建为5镇7乡。 2012年因人口流动武安庄村被撤销,全县为12个乡(镇)。 2021年辖区划变更,全县为11个乡(镇)。 |
黎城、商时为黎国、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商代且属国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殷末西伯戡而灭之,及周有天下,武王又复封为侯国。 春秋初,赤狄潞氏夺黎地以立潞子婴儿、鲁宣公15年(594)6月,晋侯遣荀林父率军败赤狄于曲梁(今石梁)复立黎侯。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始置刈陵县,治今古县村,属襄垣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黎城县,属上党郡。 唐先后属韩州、潞州。 天祐二年(905)改为黎亭县。 五代唐复名黎城县。 宋天圣三年(1025)县治迁至白马驿,即今县城。 熙宁五年(1072)省入潞城县。 元祐元年(1086)恢复黎城县,属隆德府。 金属潞州。 贞祐三年(1215)属崇州。 四年(1216)复属潞州。 元、明因之。 嘉靖八年(1529)属潞安府。 清因之。 1912年废府。 1913年属中路道。 1914年属冀宁道。 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1937年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四专区。 1943年以横岭为界,析黎城为黎南、黎北两县,黎南县人民政府驻今县城,黎北县人民政府驻今南委泉村。 1945年黎南、黎北复并为黎城县,县人民政府迁驻今县城。 1949年属山西省长治专区。 1958年属晋东南专区。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属长治市至今。 |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 始于商、周时,属黎侯国,为冀州域。 春秋,属晋。 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有。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 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 北周建德七年(575),属潞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县境西半部新置上党县(今长治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 元大德九年(1305),为晋宁路潞州所辖。 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 明嘉靖八年(1529),析本县十里、潞城十六里、黎城五里置平顺县。 嘉靖十年,又裁本县西南十里,划归长治县。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4),裁平顺县十里归本县。 1912年,复置平顺县,划归本县的十里重新划归平顺县。 1915年,裁平顺县北社、新城等地归本县。 1917年,划归本县的北社、新城等地复归平顺县。 1940年,划平顺县白家庄、十里、北庄、东郊、东七里、西七里、东川、常家池、徐家后、逢善、岭东等村归本县。 1945年2月,划陵川县东北之平城区归本县。 同年4月,陵川县境解放,6月划归本县的平城区重归陵川县。 1946年,划本县白家庄村归平顺县,并将马安壑程姓划归陵川县、大峪村西半部划归长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长治专区。 1958年11月,壶关、平顺两县合并,仍称壶关县,县政府驻地在今平顺县城关,辖原壶关、平顺两县境域,属长治专区。 1959年7月,壶关、平顺两县分设,各辖原境地,本县境域始成今日之形状,1959年,属晋东南专区。 1974年,属晋东南地区。 1979年底,属晋东南行署。 1985年4月30日至今,属长治市管辖,名称沿用至今。 |
尧时,属冀州。 舜属并州。 周为冀州地。 春秋时期为晋之长子邑。 战国时期,属韩国。 秦汉属上党郡,曾为郡治。 三国时期为魏国属县。 晋代置长子县,隶属上党郡。 晋太元十一年鲜卑族慕容永据长子称帝,国号西燕,历时九年,西燕被慕容垂所灭,长子遂为后燕地。 晋泰元年(531年),划长子一部与寄式一部合并,置乐阳县于乐阳村(今岳阳村)。 北齐,长子县被废县名。 隋代,文帝开皇九年,长子遂改为寄式县。 开皇十八年将寄式县复为长子县。 唐代开始属潞州。 在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2月,属潞安府。 1911年属冀宁道。 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抗日战争时期,初属山西省第五专员公署。 1945年属山西省长治专区。 1958年与屯留县合并为屯长县,属晋东南专区。 1971年长子县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市管县体制下,晋东南地区分为长治、晋城两市,长子县属长治市管辖。 |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辽阳县和涅县,从此有武乡县之称;十六国时代,石勒建立后赵,置武乡郡;北魏延和二年(433)武乡郡改为乡郡,武乡县改为乡县,属并州乡郡;隋开皇三年(583),废乡郡,乡县属上党郡;隋大业元年(605),废榆社县,并入乡县,撤甲水县,并入铜鞮县和乡县;隋义宁元年(617),乡县又分置榆社县,其境域形成武乡县现在的规模;唐初,属河东道韩州;唐景云元年(710),恢复武乡县名至今。 五代十国时,属后唐、后晋、后汉的潞州,后属北汉;宋初,属河东路潞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属威胜郡;金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郡为沁州,属河东南沁州;元代,属中书省晋宁路沁州;元至元三年(1266),武乡县并入铜鞮县;元元贞二年(1296),复置武乡县;明初,属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清代,属山西省冀宁道沁州;1930年,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 1939年7月,属太行区;1940年7月,武乡县分成武乡(东)县和武西县。 1945年9月,恢复武乡县建制;1945年10月,太行行署成立;1948年5月,属华北行政区太行行署二专区;1949年10月,属长治专区。 1958年11月,榆社县和武乡县合并,称武乡县,属晋东南专区。 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 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武乡县属长治市管辖至今。 |
尧属冀州。 舜改属并州。 夏、商复属冀州。 周定王十四年(前529)晋置铜鞮邑。 周灵王十二年(前560),晋悼公把铜鞮封给晋大夫羊舌氏为食邑。 周敬王六年(前514),晋顷公灭羊舌氏族,把铜鞮分为铜鞮(今沁县)、杨氏(今洪洞)、平阳(今临汾),铜鞮辖境缩小(约包括今榆社、武乡、沁县、沁源、襄垣和屯留的一部分)。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魏、韩、赵三家分晋,铜鞮属赵。 秦王赢政十一年(前236),秦兵二攻阏与城,占领赵国城邑九座,复置上党郡,辖铜鞮。 东汉、三国、两晋,铜鞮隶属上党郡。 十六国时期,铜鞮改隶并州乡郡。 北魏建义元年(528),复置襄垣郡,分铜鞮、襄垣,设五原县,属襄垣郡,并置乌苏城。 北齐天保九年(558),撤襄垣郡,五原县复归铜鞮、襄垣。 隋开皇三年(583),废乡郡,铜鞮归潞州。 大业元年(605),撤甲水县(治在今南涅水村),归铜鞮、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铜鞮隶属韩州。 武德三年(620),析铜鞮、乡县复置甲水县。 武德九年(629)省甲水县,复归铜鞮、乡县。 贞观十七年(643)废韩州,铜鞮隶河东道潞州。 永徽六年(655),铜鞮始隶沁州。 显庆四年(659)仍归潞州。 五代十国时,铜鞮县先后属唐、晋、汉之潞州。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铜鞮县乱柳(今段柳村)石围建威盛军(今沁县城),属河东路,隶铜鞮、武乡。 靖康元年(1126)十月,金兵南下,威胜军刺史李植率众投降,威胜军改绵阳郡,属河东南路,铜鞮随金。 天会六年(1128),改绵山郡为沁州。 元光二年(1223),升沁州为义胜节镇军,领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县及南关镇。 明洪武初年,省铜鞮县入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武乡、沁源二县。 万历二十四年(1596)五月,改属汾州府。 万历三十二年(1604)仍直隶山西布政司。 清沿明制,沁州仍为山西省直隶州,归冀宁道,领武乡、沁源二县。 1912年,废沁州改称沁县。 1930年,废道,直属山西省,划为二等县。 1937年10月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行政公署驻沁县。 1939年7月5日,日军二次侵占沁县城,四年9月,抗日政府设路东办事处。 1941年9月,设晋冀豫边区太岳区,共四个专区,沁县属于一专区。 1942年3月,漳源县并入沁县。 1945年10月1日,沁县属山西省长治专区,辖第一至第五个行政区。 1953年5月,实行乡、村建制。 1956年3月,扩大乡区划,撤销区建制,将79个乡合并为29个乡。 1958年8月至9月,成立人民公社,将29个乡改制为火箭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太阳红人民公社、卫星人民公社、太阳人民公社、前进人民公社6个人民公社。 1958年9月,沁县与襄垣县合并,称襄沁县,县机构驻沁县。 10月,沁源县与襄沁县合并,称沁县。 1958年,长治专区改称晋东南专区,沁县隶属其下。 同年11月,襄垣、沁县、沁源三县合并为襄垣县。 1959年3月,增设松村、次村2个人民公社。 1959年7月、9月,沁源县和襄垣县先后从沁县分出,恢复原建置。 1963年2月,将9个人民公社划为22个人民公社。 1971年杨安人民公社划归屯留县,1972年杨安人民公社复归沁县。 1985年4月,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沁县属长治市管辖。 |
沁源,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古为冀州之域。 春秋为晋之地。 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 秦属上党郡。 西汉置谷远县。 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 三国为魏之地。 晋废县,属上党郡。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公年528年)始置沁源县,县治在今城南一里许。 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 北齐,北周时,沿用不改。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县城南。 同年,沁源北部始置绵上县,属西河郡。 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沁源属上党郡;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仍复义宁郡。 唐高祖武德初,复沁州治。 同年,又在沁源西部,分设招远县,沁州,三年废,招远县仍归沁源县。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公年742年)改沁州为阳城郡。 领沁源、和川、绵上。 唐肃宗(李享)乾元初复称沁州,故治在沁源县。 北宋时属威胜军,宋太宗(赵炅即匡义,亦名光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威胜军在铜乱柳石围中,即今沁县城置沁州,从此,沁州便从沁源迁到沁县,沁源县仍属沁州。 金初沁源亦属沁州;金宣宗(完颜王旬)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始治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废谷州,属沁州。 明清时,仍属沁州,州治在今沁县城。 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沁源属冀宁道。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废道,属山西省。 1942年10月,在朱鹤岭以北地区分设绵上县,绵上县政府驻东村、赤石桥、水峪等地,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 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关。 1949年太行区的长治专署和太岳区的岳北专署,合并为长治专署后,沁源县政府,从郭道迁到城关。 1958年沁县和襄垣合并不久,又和沁源三县合并为沁州,县政府驻沁县城。 1959年,沁县、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从沁县迁回城关镇(现改名为沁河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