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据说从前东城涌桥(故址即今大北、东涌、大东、桥东四路交汇处)畔闸门石匾刻有“石桥市”三字,后有人将这三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复因“石”字残缺,约定俗成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沙头街道旧名碧沙,南宋时建村于山前沙滩,与后山碧绿的林木,互相辉映,故名碧沙;碧沙初分5坊,最大的是沙头坊,且有集市,名沙头圩,因此沙头逐渐取代碧沙名称。

东环街道因地处番禺区东环路以北地段而得名。

桥南街道因位于番禺区中心城区的市桥河南岸而得名。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第二卷〈地语〉中说:“下番禺诸村皆在海岛之中,大村曰大箍围、小曰小箍围。”下番禺所指的地区,是现在番禺区的大部分镇街。下番禺地处珠江河网地带,四周环水;水道像木桶铁箍,将四乡箍围起来,形成岛国。新造镇下属被新造水道、黄埔水道包围的原南亭、北亭等自然村形成的小面积海岛,称之为“小箍围”。由于“箍”与“谷”的发音相近,且下番禺物阜民丰、谷围满屋,人们往往将“箍围”读作“谷围”,由此得名“小谷围”。

大石街道成村于唐代。传说唐末战乱时,曾有一南迁官员隐居于飞鹅岭(西山)的石岩中,人询其住处便答“住在大石”。后以此为村名。

洛浦街道因地处洛溪岛(沙滘岛)、南浦岛,各取一字而得名。

据传以前当地有长约一华里的条状石岩横亘水面,岩峭如壁,故名。

钟村街道因相传有钟、汤、屈、曾、余等姓聚居在白马庙、青树岗低丘一带,四周种树护界,钟姓人较多,故取名钟山堡,后简称钟村。

大龙街道因东以大龙村为起点(西至罗家村)而得名。

沙湾街道因所在之地原为古海湾畔半月型的沙地,故名沙湾。

南村镇原名南山,因村南有山,故名;清代以后,称南村。

新造镇因明景泰五年(1454年),人们在河滩造地,筑堤建圩,故名新造。

化龙镇因南宋末,黄粤南由新会来该地定居,其子黄龙在村南建龙山寺,自任住持,死后乡人传说他“化龙归天”,故名化龙。

石楼镇原名石狮头,因莲花山(时属石楼石楼镇辖境)上有一巨石酷肖狮形,故名;后因乡音讹传,约定俗成称石楼。

石碁镇成村于明初,因村头龟如石下有石制棋盘及棋子(棋与碁同音同义),故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