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原为闽江冲积洲,唐代称榕洲,后改呼瀛洲。由于河道变动,江水将其一分为二,分称柑洲、蔗洲,随后泥沙淤积,合二为一。人们取两洲首字定名“柑蔗”,后谐音为“甘蔗”,沿用至今。

顾名思义,白沙指白色的沙,此地原是闽江的冲积沙洲,因闽江冲积的大片白色石英砂而得名,故称白沙。

以官职名命名。南宋理宗年间,尚干林氏始祖津龙(字若云)举家自枕峰迁此,其先祖是随王审知入闽的的左朝奉大夫林穆,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至津龙已历十三世。林津龙是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干办,由于其子孙繁衍,便以官名乡,称为尚干,且成为七里(永庆、灵岫、清廉、还珠、西集、方岳、积善)全境的通称。

为了纪念林祥谦烈士,故名。

因该村位于前往青龙山和金鳌峰山脉入口处,两山溪水流入清潭、龙潭汇入青口河。青口,有两条青龙交汇入口之美好寓意。建乡之时青口因驻地青口村,亦是在青圃村和福厦公路连接口故取名青口。

南通镇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境内溪河网布,池浦星罗,在交通不便的历史年代,对外交通仅靠船只水路,极为不便,故有道路难通之义。

上街镇古称花屿,唐末闽王王审知为开闽都统使林硕德的府第题匾“上溪”,此后,花屿便改称为上溪。到了清光绪时,因商贸的兴盛将上溪改为上街。街,取义商贸兴盛繁荣街区。

土改时期,取荆山境的“荆”、陈塘溪的“溪”各一字得名。

竹岐旧称“竹崎”,因山地盛产毛竹、道路崎岖而得名,后化“崎”为“岐”,故取名“竹岐”。

传先祖由福州凤坂迁至此,地形似凤,遂以凤坂为凤头,驻地为凤尾,方言谐音为今名。

洋里原称“洋里六墩”,其始祖在明朝永乐年间从江西、河南等地调发到此,屯居于安仁、东宅、绅宅、绅带、新见、岭兜,因这里群山环抱,中间是平洋,故称“洋里六墩”,由此得名洋里。

因早前本地生满毛藤又多草坪而得名。因“藤”字笔画多,后改写为“廷”,故名“廷坪”。

背山面水,原先以产箬竹著称,故名“小箬”。

因场部设在江洋村而得名。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