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廷坪乡 | 隶属:闽侯县 |
行政代码:350121204 | 代码前6位:350121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91 | 邮政编码:350000 |
车牌代码:闽A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21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23万人 |
人口密度:约5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
因早前本地生满毛藤又多草坪而得名。因“藤”字笔画多,后改写为“廷”,故名“廷坪”。
闽侯县辖乡。1958年置廷坪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1.5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人口3.3万。福古公路穿境而过。辖廷坪、洪山、西山、岩头、下洋、文山岗、马厝、黄埔、西坑、池坑、盘岭、石井、赤坑、溪坪、石洋、曹地、流源、后溪、蕉溪、罗桥、石坑、尾桥、广坪、塘里、汶合2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林木。境内有男女大王寨和唐代兴国寺遗址。
文化旅游:
石洋坑坪桥位于闽侯县廷坪乡石洋村坑坪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单孔木拱廊桥,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6.1、宽6.38、廊屋高3.6米。两岸桥堍用条石垒筑而成,上建圆杉木穿插而成的
泰山桥位于廷坪乡后溪村,是周围各乡通往罗源县的津梁。疑因桥头的古庙“泰山庙”得名。桥始建年代无考,据传说原为藤桥,后毁,村民在原址重建为廊桥。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木
闽侯木拱廊桥—龙津桥、坑坪桥、远济桥位于龙津桥:闽侯县廷坪乡流源村南东源溪上,坑坪桥:闽侯县廷坪乡坑坪村,远济桥: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东大穆溪上,年代为明、清。简介:龙津桥建于明崇祯四年(16
池坑溪岭亭溪岭亭位于廷坪乡池坑村上湾与横洋自然村的交界路口。亭子坐东朝西,面阔四柱三间,宽5.15米;进深六柱,长7.2米;歇山顶,高4.78米。亭后辟有0-式神龛,龛桌上摆着两个清代青石香
古属侯官县,解放前称第六区东汶乡。
解放初与大湖、洋里合称第九区,1952年民主建政时称第十六区。
1956年春与大湖、洋里合并为雪峰村。
1958年建立廷坪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乡建制。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此地自清朝前就是全乡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活动中心,是当地官署所在地,故名廷坪。…[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溪坪地形西高东低,溪坪溪发源于此,流经坑坪溪,汇入敖江,以溪为名故名溪坪。…[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有一条溪坑环村而过,形如金龟入洞。又似玉带环腰,取“溪坑”谐音为“西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有条小溪,村落聚居于小溪两旁开阔地带,故取名为下洋。…[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文山岗原名温山村,以前住着温姓人氏,后张姓始祖迁居于此,人丁兴旺,温氏人家迁出消失,取其谐音故改名为文山岗。…[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黄埔溪穿境而过,溪绕群山,流量较大,每当雨季,水流湍急,夹杂着大量黄土,“浦”通“埔”,故名黄埔。…[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洪山乡,公社化时为洪山管理区,1969年成立洪山大队,1980年又分为二个大队(洪山、岩头),1984年后成立“洪山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头岩石附近平缓山地,故名岩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地处偏远,在群山环绕之中,西面与古田交界,故名西山。…[详细]
马厝村位于位于闽侯县西北边陲,与闽清、古田交界。全村人口260户,980人,下辖3个自然村,其中水库移民约13户41人,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此地山高岭多,环山绕岭,而得名“盘岭”,后分为上盘岭、下盘岭。…[详细]
赤坑村地处闽侯县的北部山区,与闽清县下祝乡、宁德市古田县接壤,距闽侯县城约90公里。全村辖有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235户923人,其中劳…[详细]
罗桥村位于廷坪乡沿线村,115县道贯穿我村,与闽清、古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7亩,现有总人口1438人,355户,12个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中间有一条蕉溪穿境而过,以溪为名,故名蕉溪。…[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公社化时为蕉溪管理区,1969年成立蕉溪大队,1980年独立曹地大队,1984年后成立“曹地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落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岭,终年早晨雾气弥漫,又由六个自然村合并组成,民俗有六合之意,故称为“汶合”。…[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广坪乡,公社化时为广坪管理区,1969年成立广坪大队,1984年后成立“广坪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落所在的位置,正处于火山碎屑岩风化岩土区,因其土壤比较紧实,但地阔平坦,故称石洋。…[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溪水由文笔峰向南流经境内众多天然形成的石潭,酷似井口,故名石井。…[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中有东源溪过境,并建有一座流源神庙,故名流源。…[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水源丰富,溪流颇多,古时却无桥可通,先民开路建桥得以贯通;福州方言谐音“没”通“尾”,故名尾桥。…[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塘里溪穿村而过,故名“塘里”。原属尾桥乡,公社化时为尾桥管理区,1969年为尾桥大队,1980年独立为塘里大队,1984年设立“塘里村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牛牳山有浮栋岩石“仙人洞”内有三层,形成天然坑洼,故名石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公社化时为池坑管理区,1969年为池坑大队,1980年分为二个大队(池坑,上湾),1984年后成立“池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