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因是竹山县政府所在地得名。据《竹山县志》乾隆版记载:“县城始建于方城山,后迁于上保县河,再迁于老。”方城山再城东15公里,即现在文峰乡皇城村,当时利用自然有利的地形,以山为城,此后发展为土城,再上庸水北。明成化三年,周长一千八百步(约三华里),开四门,其城墙所围圈的范围即称城关,外面称城郊。

溢水属丘陵山地,除松树和白龙外,大多为平坝,地下水位高且丰富,加之西临陈家河,多有地下水溢出,当地百姓随意一掘地便可见水,故称溢水。

相传很早以前,该地市一片荒芜的沼泽,中间有一条常流河,河水较深,往来行人须在这里乘船过渡,因摆渡船人大多为马姓,故人称马家渡。因“马”与“麻”谐音,后渐演变为麻家渡。

据《竹山县志》乾隆版记载:在秦朝时有鲍、丰两姓在此插标为记,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后来此居住的人络绎不绝,逐渐形成街市,称鲍丰街,后因谐音的演变为保丰。1996年,经县委研究决定,报省批准,原保丰镇更名为宝丰镇。

此地自古一直为战略要地,据《竹山县志》记载:“杨六郎驻兵在筑台,日则以观兵示威,夜则悬羊擂鼓惹进击伏,遂全师而退”,故得名。

因其境内有秦家坪及双河口村的古佛洞,在前面各取一字而命名。

相传公元1664年张献忠老部下自谷城启程欲往四川大顺国,当行至得胜时遭遇地方民团武装马二姐,马二姐心生一计,让自己与手下女子皆脱衣一丝不挂,官兵见了如此貌美的女子,早已无心恋战,后马二姐轻而易举的获得了胜利,故称得胜。

旧时是一个大平坝,田氏在此插草为标,开创嘉业,故得名田家坝。“庸”为古国名。据《尚书。牧誓》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庸国位居八国之首。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庸人逃至湘西北境内定居。因此,竹溪、竹山一带也称为“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经省政府批准,2009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上庸镇。距今1600年前曾是上庸国都城和郡治所在地,故名上庸镇。

官渡由来已久,它位于堵河上中游,水流湍急,相传,古代一官员经过该地,因没有渡河工具而无法过河,后得一渔民编排撑泊,将官员送到对面老街,为纪念此行,将此称为官渡。

“潘口”指潘口河。

清中叶时期,周家大院子前是几百亩的平坝田,祖居在此的徐、但、李、沈四姓都在院子前栽上竹子,朝廷一官员到这里问叫什么地名,随从答之:竹坪。故此得名。又一说法称,竹坪是以当地盛产竹子而得名,据说早年竹坪境内竹子多,沿河两岸又有一些较大的坪坝,人们把竹子和坪坝联结起来称呼,简称竹坪。

因旧有宗教建筑而得名。清朝时期,该地兴建了一座庙宇,规模较大,闻名于方圆百里外。

学堂洞沟口北侧(陈家塘)有两个对称的土台子,俗称上台子和下台子,故称双台。

因早年政府驻地房屋而得名。早年有一个富户在此建造转角楼格局的库房,后为政府征用,故称。

因境内文峰塔而得名。文峰塔又名文笔峰,位于竹山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文峰小寨山顶。塔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为八角锥状砖瓦结构实心塔,始建七级,高22米,后被雷电击毁三节,现存四级半,高约18米,塔基台地25平方米。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