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定昌镇古称铜革,为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十二县之一。公元923年,后唐灭后梁,铜革是归定昌军管辖,后又改为威胜军,由此定名,意为一定昌盛。 |
因镇人民政府驻郭村而得名。相传元末明初郭氏在此建庄,取名为郭村。 |
相传,汉晋时期,这里是铜鞮县治,明洪武元年省铜鞮入沁州,废县改名为故县镇。 |
相传明洪武二年前,李氏在此建庄,名为李家庄;洪武二年后,杨氏迁来,李氏衰落;后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来往客商较多,更名为新店。镇政府驻此地,故名。 |
因漳河发源于漳源镇境内,后人以河名作本区域之称谓,故名。 |
因相传是清代吏部文选清吏司下属机构所在地,掌管汉京官铨补及外省实任官员迁调等事宜,镇政府驻此地,故名。 |
“沁州黄”又称“吴阁老”,这是因为清朝康熙年间在朝做官的大学士吴(王典)首先发现,而得此雅号。“沁州黄”源于炎帝、得名于康熙,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各代一直是朝廷贡米。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将沁州产的“糙谷米”献给康熙帝品尝,帝悦,问:“此米产自何地。”大学士答:“沁州。”皇帝便赐封为“沁州黄”,并封为贡米。从此“沁州黄贡米”沿袭各代,名扬天下。 |
相传明朝年间,有温、王、任三姓来此开荒种地,当时全县分为四乡、八郡,二十里,此村为一里,因地处县城南,镇政府驻此村,故名。 |
因乡人民政府驻松村而得名。此村原名孙村,明朝万历年间孙氏后继无人,裴、田、杨相继迁来,改为松村。 |
因传说古时村内有一大寺,名曰“延福寺”,寺内和尚管理寺院兼养牛,取名牛寺,乡政府驻此村,故名。 |
相传宋朝年间,杨氏人家躲避战乱,在此建村,为求全家平安,人丁兴旺,取名杨安,以姓氏及寓意命名。乡政府驻此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