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的前身为原县级益阳市。 春秋战国时期益阳属楚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益阳转属秦国,为长沙郡属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益阳县,属长沙郡。 之后2000多年间,历经各朝均为县治。 三国时属衡阳郡。 隋朝先后属潭州和长沙郡。 五代属潭州。 宋朝先后属鼎州、潭州。 元代升为益阳州,属天临路。 明代复为益阳县。 清代属长沙府。 1914年,始属湘江道。 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0年4,月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改为益阳县城关镇,成立益阳行政专员公署,资江北岸的龙麟镇改称益阳县城关区。 1950年,城关区升格为益阳市。 1958年7月,益阳市改属益阳县领导(县级不变)。 1961年7月,复属常德专署领导。 1962年,益阳专署恢复,益阳市又为益阳专署领导。 1984年,纳入益阳市行政区域。 1994年,撤销县级益阳市,成立资阳区至今。 |
秦置益阳县,属长沙郡。 三国时期属吴之衡阳郡,隋初属潭州,后属长沙郡,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1130-1135年)县治曾迁今沧水铺,元时升县为州,属天临路,明复为县,属长沙府,1914-1922年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益阳专区,1952年改属常德专区,1962年复属益阳专区,1968年属益阳地区,1994年撤县建区,更现名,属益阳市。 |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 1897年,厅址迁至九都新署。 1913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 1914年5月,南洲县改为南县。 1949年,南县划归常德地区。 1962年12月,改属益阳地区。 1994年7月后属益阳市。 |
桃江古为楚地。 秦置益阳县,属长沙国。 汉属荆州长沙国。 三国初属长沙郡,后属衡阳郡。 晋初属荆州衡阳郡,后隶湘洲。 南朝宋属湘洲衡阳内史。 南朝的齐、梁、陈时期属荆州衡阳郡。 隋属潭洲(后改长沙郡)。 唐属江南西道潭洲长沙郡。 元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洲(无领县),益阳县即为益阳洲,属湖南道天临路。 明初降洲为县,属长沙府。 清代属长宝道长沙府。 民国时期先属湘江道,后属湖南省第一、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益阳和平解放,益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益阳专区益阳县。 1952年,从益阳县析置桃江县,县人民政府驻桃江镇。 1962年,属益阳地区管辖。 1994年,益阳地区撤地建市,桃江县属益阳市管辖。 |
北宋熙宁五年(1072)析益阳县置安化县,属潭州。 元属天临路。 明、清属长沙府。 1914-1922年属湘江道。 1937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0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益阳专区。 1951年8月,安化划出部分区、乡归新建的蓝田县(今涟源市),县治由梅城迁至东坪。 1952年12月,撤销益阳专区,安化改隶常德专区。 1962年,复隶益阳专区。 1968年改属益阳地区。 1994年属益阳市。 2024年11月,安化辖19个镇、4个乡。 |
秦属长沙郡。 西汉时葡氐亍?/p> 南朝时期,宋属衡阳内史益阳县,齐属衡阳郡益阳县,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始建县,名药山县。 隋开皇九年(589)合药山、重华2县为安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始名沅江县,初属岳州。 蠢州或巴陵郡。 乾宁中改名桥江县。 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复名沅江县,属岳州。 1988年,改沅江县为沅江市,隶属益阳专区。 1994年改为省直辖,由益阳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