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本地区最早、最繁华的兴丰大街而得名。

因地处林校路而得名。

清源街道因辖区南起大兴区清源路以北而得名。

辖区地处明清皇家苑囿南苑的东北隅,清末到民国初年,苑内土地招佃屯垦,涌现出大量命名典雅的私家庄园,亦庄也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得名。

金元时期这一带由于古浑河(今永定河)泛滥,风沙淤阻,形成大片沙丘荒地,又名荒村。元代取谐音定名为今天的黄村。

明代此处为上林苑南海子提督衙署所在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对这座明代旧衙门重加修葺,改为行宫,名旧衙门行宫,简称旧宫。

因“西红门”是明清皇家苑囿南苑的西门,始建于明代初年,日久成为地名。

瀛海镇在古代的时候属于“南海子”的一部分。所谓的南海子,就是封建年代的帝王行围狩猎的地方,包括了元代、明代和清代。清代光绪年间,为了补贴国库空虚,于是准许开垦南海子内的大片土地,设立南苑督办垦务局。皇宫内的一些太监在此圈占土地,开设私庄,从河北河间、肃宁等县招来很多贫苦百姓,在此开垦耕种,于是形成了村庄。南海子距离河间三百里,远离家乡的人们很是想念家乡。因河间古代叫“瀛州”,加上“南海子”的地名,人们将村庄命名为“瀛海庄”,这才有了后来的瀛海镇。

因境内的观音寺而得名。

因辖区以原北臧村镇天宫院村为核心而得名。

该地在明代已成村,以村傍清河名清河店。清初因在此赈灾赐米,改称高米店(“高米”即“高粱米”)。清末分前、后2村,故称今名。根据《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一书,还有另一种说法,高米店曾是元代“下马飞放泊”(南苑)所建米粮仓。当时在园囿内种植水稻,一年一季,精耕细作,因“洼地种植,高地贮存”,俗称“高米”,是皇室内膳用米,所建储粮之仓称“高米殿”,后谐音为“高米店”。

大兴区的青云店镇最早叫西店、清润店,起初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在古代清润店南头,有家客店叫“马林店”。南方举子进北京赶考,一般会在此落脚。有一年几个举子同住“马林店”,店主热情招待。当晚,一个年轻举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考上了状元,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被皇上封为八府巡按、钦差大臣,他一路除赃官,斩恶霸,为民请命。第二天清晨,他把店主和举子们叫到一块,把梦中情景叙述了一遍。他还认真地对店主人说:“这店名何不改叫‘青云店’?”店主不解地问道:“为何要改成这个名字?”举子说:“此店距离京城不远,举子们进京赶考要在这里下榻,由此进京,就可能青云直上,步步青云,所以改叫青云店不是很吉利吗?你的生意肯定会更加红火的。”店主认为言之有理,当场决定把“马林店”改为“青云店”。这个举子在兴致正高时提笔书写了“青云店”三个大字。后来这个举子果真考上了状元,还专门再次光顾此店。由于青云店这个名字实在是吉利,赶考的举子们为了沾沾状元的喜气,也千方百计地到青云店来落脚,青云店从此名声大震,整个地区的名字也由清润店变成了青云店。

采育在辽开泰元年称为“采魏院”,至开泰二十一年改为“采魏里”,明洪武元年称为藩育署,清康熙二十三年名为“采育营”,现为“采育镇”。据史料记载,采育古镇,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小有名气,清朝乾隆帝巡视畿辅时,更留下“京南富庶村,厥名采育里”的绝美赞誉。意思是说,京南的富裕村,名字叫采育。

因本地居民祖先多来自于山西,为求安居定业而得名。

因镇人民政府驻礼贤,故名。辽已成村,时名礼贤,取“礼贤下土”之意。元、明曾名里险社、李贤社。清设礼贤镇。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