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0年11月17日,为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促进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24号)等法规,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组织申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通知》(建规函〔2009〕114号)要求,经过申报、评选,省政府决定公布尉氏县洧川镇等7个镇(乡)为河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为河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 |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 |
万古镇位于滑县县城东南35公里处,镇域面积85.2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辖42个行政村,5.3万人。1996年撤乡建镇,镇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近几年,相继荣获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畜牧产业化先进单位、重点镇、中州名镇、文明乡镇;市畜牧亿元镇、农业特色乡镇、“六好”乡镇党委、信访“三无”乡镇等荣誉称号。最近,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万古镇历史悠久,古名“都隆集”,……。 |
淮源镇位于淮源风景名胜区腹地,西距县城10公里,系千里淮河发源地。镇区面积771平方公里,属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重镇;辖14个行政村192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2.3万人。淮源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茶叶、板栗、山野菜等农副产品驰名中外,金、银、花岗石、石灰石、矽线石等20余种矿产储量丰富,全镇建有各种采矿企业80余家。淮源镇属山水园林旅游新镇,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70%的景点……。 |
素有永城“南大门”之称的李寨乡,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属豫东平原腹地,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投资办厂的最佳地带,乡辖7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总人口3.5万人。 李寨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省级公路永涡路纵贯南北,信息发达,交通便捷。是举世闻名的革命老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设有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还有千余年的雪柚白果树。军民共挖的新四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邓城镇位于商水县西北部,南邻周漯公路,北与西华县隔沙河相望,东、东南距周口、商水各15公里,西距漯河45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3000人,耕地63000亩。邓城历史悠久,三国时魏大将邓艾在此屯兵,故名邓城。境内古迹较多,著名的有饮马台、千年百果树,叶氏庄园等。古镇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智慧,邓城猪蹄、杠子馍、麻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闻名遐迩。镇境内地势北高……。 |
淮滨县辖乡。1949年属期思区,1952年设张庄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2.6万。潢(川)淮(滨)、淮(滨)商(城)公路过境。辖张庄、周空、九里、长沟、长堰、新湖、八里、三里、榆树庄、任店、梧桐、徐营、申寨、瓦门1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刺绣等。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红麻、油菜子。.……。 |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古轵国遗址上,总面积 147.6 平方公里,辖 72 个行政村, 8 万余人,是该市第一人口大镇。东与孟州市搭界,西与济源市承留镇接壤,南与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相望,北与济源市区融为一体,镇区距市委、市0行政区仅 2 公里。境内丘陵和平原面积各半,耕地面积 11 万亩。焦枝铁路、 207 国道、济焦、济洛和正在修建的济运高速路、小浪底专用线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地理位……。 |
吴垭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岞岖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