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巴隆乡 | 隶属:都兰县 |
行政代码:632822203 | 代码前6位:6328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7 | 邮政编码:817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70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39人 |
人口密度:约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5个行政村 |
“巴隆”系蒙古语,意为“右”之意,因清代蒙古和硕特部右翼在此驻牧而得名。
基本介绍:
巴隆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文化旅游:
夏尔雅玛可布,蒙语意为“黄羊出没的河滩”。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处,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布尔汗布达山北麓,地处伊克高里河、哈图河两岸山前冲积台地,海
塔温搭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巴隆乡西南约10公里的塔温搭里哈(蒙语地名,即五个山头的意思),由于该地区降雨量极少甚至多年不遇,遗存保存相当完整,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由四个大山包和三个
塔温他里哈遗址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在青藏公路546公里里程碑北。塔温他里哈蒙古语为五个山包之意,小山包之间为一广场,山包上及广场地面皆散布有陶片、杂骨、石器、毛织物,但广
夏尔雅马可布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年代为诺木洪文化。类别为古遗址。为青海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日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科尔村,年代为诺木洪文化。类别为古遗址。为青海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朝至民国时期,巴隆是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右翼盟西右后旗的驻牧地,俗称巴隆扎萨克旗。
1956年,建立巴隆乡。
1959年,与宗加乡合并称巴颜公社。
1962年7月,从巴颜公社析出,成立巴隆公社;同年11月,又改称巴隆乡。
1968年,巴隆乡改称巴隆公社。
1984年,恢复巴隆乡,辖科日、托托、布洛格、伊克高里、夏图、哈图、乌拉斯台7个村(牧)民委员会。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托托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乌拉斯台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诺木洪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哈图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图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伊克高里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布洛格村是纯牧业村,全村有59户,210人,牧户均为蒙古族,由于草场分散,无法集中定居,至今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分别居住于阿尔刺图沟、布洛…[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科日农业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1958年后改为伊克郭勒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河西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有泉而得名。1958年后为伊克郭勒生产大队农业耕地,1984年后改为清泉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84年,由宗加乡铁奎农业点、沙日农业点、巴隆乡夏图农业点合并,故称“三合”,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雅日哈图”系蒙古语,意为生长柳树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隆村”意为繁荣昌盛的村,故名。1958年建香日德农场后为该农场五大队,1987年改为新隆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本村位于伊克高里河东岸而得名。"1956年建香日德农场后为该农场四大队农业耕地,2001年至2003年青海省政府组织实施香巴开发项目时,由海东地区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科日牧业村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