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廿地乡 | 隶属:共和县 |
行政代码:632521204 | 代码前6位:6325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4 | 邮政编码:813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0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954人 |
人口密度:约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5个行政村 |
廿地蒙古语意为锋利,据史载,16世纪初,蒙古族在此驻牧,地处山峰尖险的哈图山下,故得名。
基本介绍:
廿地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6%。面积707平方千米。辖廿地、切扎、拉龙、羊让、曲什纳5个牧委会。1949年为加拉区辖乡,1958年并入三湖公社,1961年分设廿地公社,1963年改为廿地乡,1965年并入沙珠玉乡,1971年分设廿地公社,1984年改称廿地乡。
荣誉排行:
2021年11月,国家民委公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名单,廿地乡上榜。
文化旅游:
千卜录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曲什纳村,类别为古建筑。千卜录寺是共和县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清代中期创建于同德茫拉,1821年迁入廿地乡曲什纳,1949年有僧侣174人,其中--9人,
历史沿革:
1949年,为加拉区辖乡。
1958年,并人三湖公社。
1961年,分设廿地公社。
1963年,改为廿地乡。
1965年,并入沙珠玉乡。
1971年,分设廿地公社。
1984年,改称廿地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廿地”蒙古语意为“锋利”,故名。1976年该大队迁居东香卡后,置次汗素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廿地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切扎”是一个部落,相传一百多年前,切扎部落30余户牧民从贵德迁居此地,随原籍切扎而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龙”藏语意为“路沟”即兰木龙的转音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羊让”藏语,意为新来的或刚到的。1933年由尖扎县羊让村牧民搬迁此地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曲什那村是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廿地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