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

地名:沙连堡乡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行政代码:632127208代码前6位:632127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000
车牌代码:青行政级别:乡
辖区面积:约105.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4185人
人口密度:约40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清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由周边陆续迁居,在穿地上筑起一连三个城堡,称为三连堡,后演变为沙连堡。

基本介绍:

沙连堡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加仓、尔洞门、阴坡、关巴湾、其后昂、沙连堡一、沙连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昂、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乙什春乡,1952年设沙连堡乡,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设沙连堡公社,1984年复设沙连堡乡。

文化旅游:

其后昂古城

其后昂古城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其后昂村,年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为青海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水泉清真寺
关巴湾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关巴湾系藏语译音:意为寺院一山湾,故名。…[详细]

加仓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地原属藏族牧区,卡力岗藏族家族之一,因一牧民饲养百只牛羊,故名。约清朝道光年间(1827年)从循化迁居。意为百只牛羊家。另云:吐谷浑家。…[详细]

尔洞门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17年(1928年)从德恒隆乡支乎具村迁居,因居住在一小山梁上,且土质系红土。系藏语译音:意为红山梁,故名。…[详细]

其后昂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藏族放牧区,卡力岗藏族家族之一,因居住在阴山坡上,故名其合昂。约1852年5户马姓从加合乡迁居。其合昂系藏语译音:意为阴凉地。卡力岗藏族家族名。…[详细]

沙一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1756年从民和、甘肃临夏(河州)迁居。冠以一、二区分。三个相连的土堡,故名。…[详细]

沙二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沙连堡一村分支,冠以一、二区分。三个相连的土堡,故名。…[详细]

科才昂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从甘肃省甘南州科才昂地区迁居,仍用原址名“科才昂”。迁居后仍使用原址名。…[详细]

上塔加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属藏族牧区,因住在崖根下,故名。约1800年,从河州几户人家逃荒迁居。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塔加系藏语译音:意为崖根。…[详细]

下塔加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属藏族牧区,因住在崖根下,故名。约1821年,从河州几户人家逃荒迁居。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塔加系藏语译音:意为崖根。…[详细]

已一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时,藏族居牧,后因草山退化,陆续迁到海南、贵德等地区。约1825年几户回族人家从循化、甘肃河州逃荒定居。后冠以一、二以示区分。乙什春系藏语译音:一…[详细]

已二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时,藏族居牧,后因草山退化,陆续迁到海南、贵德等地区。约1820年几户回族人家从循化、甘肃河州逃荒定居。后冠以一、二以示区分。乙什春系藏语译音:一…[详细]

古让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约清朝嘉庆年间(1802年),从黄南州尖扎县隆务河古浪地区迁居。仍用原址名。…[详细]


以下地名与沙连堡乡面积相当:
到沙连堡乡必去著名景点

沙连堡乡相关名人

沙连堡乡特产与美食
沙连堡乡民俗文化
相关资讯
化隆回族自治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