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康杨镇 | 隶属:尖扎县 |
行政代码:632322101 | 代码前6位:6323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3 | 邮政编码:811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9153人 |
人口密度:约26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
康扬镇因元末明初康、杨二姓家族从甘肃河州迁入而得名。
基本介绍:
康扬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藏、汉族。总面积35平方千米。辖巷道、上庄、寺门、东门、城上、崖湾、格曲、河滩、沙力木、宗子拉、尕马塘、西淋、烂泥滩13个村委会。1953年设康扬家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康扬回族乡,1958年改设康加公社,1961年改为康扬公社,1984年改设康扬回族乡,1988年设康扬镇。
荣誉排行:
2009年1月,康杨镇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10月,康杨镇上榜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文化旅游:
康杨清真寺位于尖扎县康杨镇沙里木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为青海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康扬镇有4500多年牧畜农耕的开发历史;历史上曾长期属贵(归)德县(厅、所、州)辖区。
1952年4月21日,归尖扎工委管辖。
1953年6月,为尖扎县三区。
1989年9月20日,成立康杨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地处康扬镇桥头,故名。桥头指黄河大桥头,在整个康扬镇13个行政村中,社区位于桥头集镇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益民”意为利于人民,主管康杨镇人民政府驻地附近的居民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光宅年间(684年),由几十家农户在此地开荒种地,发展商业和林、牧业。有几家店铺,排立在小道两岸,地势较高,故名。“城上”意为地势较高处。…[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清朝末期建村,因村地处黄河沿岸,较为危险,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内有很多小巷子,故名。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为巷道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巷道农业生产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巷道村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宗子拉”系藏语译音,原此地居住的是藏民,元朝末期蒙古族王爷来此居住,带领他们开创家园,发展农牧业生产,走上幸福之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勤劳、勇敢的蒙古…[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明朝末建村,因村境内有一条沙石较多的流水沟,故名。“沙力木”沙石较多的流水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么堂村”系藏语译音,元朝时蒙古大军南征北战来此驻扎兵营,从远处望去那蒙古包好比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故名。“尕么堂”意为星星滩。…[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最先落户者姓杨,后明朝末期分两村,此村从杨家分出,居于杨家之上,故名。“上庄村”意为此村居于杨家之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麻拉村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康杨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说,明朝末期,由王、杨两姓等几户人家从甘肃河州等地,迁居此地,因他们家门都朝东,故名。“东门”意为家门朝东。…[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村民来自化隆、循化等地,因村坐落在清真寺周围,故名。“寺门”意为坐落在清真寺周围的村子。…[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靠近黄河,故名。“河滩”指黄河岸边的滩。…[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格曲”系藏语译音,很早以前有个藏族部落在山岩间打洞居家,后来受到其他民族和部落的影响,他们也纷纷下山居住,逐渐成村,被人们称为“格曲”。“格曲”为部…[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夏藏滩六村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康杨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