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薛镇 | 隶属:富平县 |
行政代码:610528109 | 代码前6位:610528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3 | 邮政编码:714000 |
车牌代码:陕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06万人 |
人口密度:约36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4个行政村 |
相传薛姓在此居住最早,因名薛家村,后为薛家镇。以驻地自然镇而得名。
基本介绍:
薛镇位于富平县城北部30公里处,北依铜川红土镇,南邻小惠、东邻美原、西接底店。辖21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人口38000人,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居全县之首。素有“苹果之乡”的美称。
境内交通便利,电力通讯设施齐全。北部牧草资源丰富,盛产核桃、柿子、花椒等;沿山一带石灰石资源储量丰富,是生产水泥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中部地区是苹果的优生区和适生区,现有果园8000亩,年产苹果2万吨,有前坡、两门两个省级示范园,主要品种有优质红富士、粉红女士、皇家嘎啦、美国八号、藤牧等,其中红富士、粉红女士被评为省级优秀品种,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南部地势平坦,属小井灌溉区,是优质小麦基地,适宜发展棚菜业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薛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陕西省省级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康庄战斗烈士陵园位于富平县薛镇。1948年11月,康庄战斗在富平打响,西北野战军东西两路纵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歼敌军6105人,并缴获了大量战略物资。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胡宗南驰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镇立集,称薛家镇,简称薛镇。
清时属北乡第十六联。
民国八年(1919年),属安字七联。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实行保甲制,改安字七联为礼治乡。
1949年10月后,属薛镇区,后改为富平县第8区。
1956年,改属美原区。
1958年,改为薛镇管理区,属美原公社。
1961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薛镇公社。
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薛镇乡。
1996年12月,改为建制镇。
2001年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薛镇村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宏化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宏化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宏化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宏…[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盘石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盘石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盘石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盘…[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两门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两门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两门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两…[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北李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北李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北李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北…[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安党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安党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安党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安…[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前坡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前坡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前坡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王马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王马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王马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王…[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雷家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雷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雷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雷村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湘子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湘子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湘子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湘…[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沟龙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沟龙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沟龙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沟…[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村村是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薛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杨范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杨范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杨范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杨…[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湾里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湾里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湾里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湾…[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底店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底店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底店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底…[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下庄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下庄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下庄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下…[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草滩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草滩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草滩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草…[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瓦李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瓦李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瓦李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瓦…[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康庄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康庄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康庄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康…[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下沟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下沟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下沟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下…[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取辖区九龙峪之名而命名。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九龙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九龙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九龙村大队管委会。1…[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达坡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达坡村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达坡村大队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易名达…[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十二盘、武岭、青兰、山桥4个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十二盘、武岭、青兰、山桥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十…[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设立新丰、红火、铁炉3个大队,1966至1976年“文革”时改称新丰、红火、铁炉大队革委会,1977至1983年称新丰、红火、铁炉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