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官路镇 | 隶属:临渭区 |
行政代码:610502112 | 代码前6位:61050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3 | 邮政编码:714000 |
车牌代码:陕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9.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1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
相传宋代时,由同州府(今陕西省大荔县)至西府(今陕西省咸阳市)直通一条大道,是朝廷官员日常往来的必经官路,且此地设有集市,故得名官路镇。
基本介绍:
官路镇座落在临渭区东北40余公里处,北临蒲城党木乡,东接大荔羌白镇,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距108国道仅5公里,西距省道渭清路4.5公里,中为310县道贯穿南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大棚西瓜,早春甘蓝、西葫芦、秋延辣椒为主导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新途径。
自90年引进大棚西瓜至今已有13年的历史,已成为镇一大支柱产业,年栽植面积万亩以上,年产量60000吨,主要品种以:益农、西农8号、绿宝8号、金钟冠农为主,其特点是品质优,口感好,耐运输,深受广大瓜农和客商的青睐。98年从安徽省引进秋延辣椒,经两年试种,其经济效益可观,截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农业部认定官路镇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绿泰果蔬)。
历史沿革:
明清,隶仕原乡官庄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隶景原乡。
1949年5月,设官路区。
1955年8月,改为乡。
1956年2月,隶交斜区。
1957年,撤区隶渭南县。
1958年9月,属东风公社。
1959年1月,改为官路管理区隶故市公社,辖16个生产大队。
1961年5月,改为官路公社隶故市区。
1976年1月,故市区撤销隶渭南县。
1984年4月,改为乡,辖16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
1998年3月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同洲至西府直通一条大道,是朝庭官员常常来往的必经之路,且此地设有集市,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新村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新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南志道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南志道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辖南郧襄村,北郧襄村,得名郧襄村。后人们为了方便书写改为语谐音为“云祥村”,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时期,得名党家寨,后因有集市而更名党集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党集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党集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朝时期,得名潘家村。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潘家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潘家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南志道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南志道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公社化时,得名大同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大同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朝时期得名张千户。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张千户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张千户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瓦新村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瓦新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蔺家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蔺家村,后“蔺”写为“吝”,称作吝家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郭田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郭田村。2016年撤村并村将吊庄村并入郭田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公社化时,得名潼关寨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得名潼关寨村,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