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镇 | 隶属:平利县 |
行政代码:610926100 | 代码前6位:610926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15 | 邮政编码:725000 |
车牌代码:陕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36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6个社区、22个行政村 |
古时的城区都是关隘,以驻地“城关”得名。
基本介绍:
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辖30个村,3个居委会,227个村民小组,9个居民小组,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4.6万亩,其中水田0.7万亩,截止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455万元,其中工业6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1元。
城关社区服务指导中心成立于2002年4月19日,辖东、南、西三个社区居委会,现有5356户,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268人,驻地单位83个。自成立以来,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立足社区,服务群众,本着资源共享、便民利民这一根本宗旨,以群众最关心的、反应最强烈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知民之
文化旅游:
平利老县政府门楼时代:近现代地址:平利县城关镇老正街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建设控制地带:东、西至A区外扩1米,南、北至A区外扩10米。2018年,平利老县政府门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为白土营保,以城北有白土并设有驻军营汛命名;嘉庆10年(1905),县城由老县迁建于此地,始为县城保;光绪20年(1894)划分为东、西关两个保;民国2年(1913)为中区;民国36年(1947)为吉阳镇第三保;1950年为城关村;1952年改为城关街(街公所);1958年合并吉阳公社为城关管理区;1961年改为城关公社(含仁河乡);1964年将仁河乡分开,设立城关镇。
1981年,选举成立平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辖区位置处于平利县城及西大桥以西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县城南部,故名。1996年5月挂牌成立南城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辖区位置地处县城东部区域得名。2000年政府批准挂牌成立东城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管辖位置处于五峰山下,故名。2005年政府批准成立挂牌,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以地处位置在政府新开发区域内得名。2012年6月政府批准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2015年政府批准挂牌会成立东关社区居民委员,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解放前一陈姓官员,在此居住取名陈家坝,因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位于大小药妇山之下,故名。1999年与高店村合并,设立药妇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1796)后(乡土志)记载猫儿沟,村因地名。墓碑记载有老户沟,以沟内住户时间悠久得名,后人俗称老虎沟,因虎形似猫而后更名为猫儿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管辖区域位置在五峰山下。1958年后为五峰大队,1984年设立五峰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位于城关镇驻地以东3千米,县城东侧,灞河北岸。因地处县城东大门外,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内车心沟以西有山叫金盆垭,故村原名金盆沟,后改名为金华村。以地名演变而来,为了村名更响更富美感,定名金华,取其精华之义。…[详细]
龙头村路边栽樟8公里,河边植柳6公里,移栽古树100棵,坡地栽竹700亩,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全村绿化覆盖率75%。 建成综合功能齐全的文化活…[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关口位于八里沟南侧而命名。据查,光绪《县志》记载,清嘉庆八年(1803)曾设八里关塘,为县境东南古道驻军盘查关卡,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住地在沙河附近。1986年设立沙河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早期有一家造纸的工人,用竹子造纸,并在此建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清乾隆(1736年)后墓碑记载,即为徐家坝,村民委员会因地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84年前属牛王公社中里大队,1984年后属牛王乡中里村,1985年中里村改为灵官殿村,2005年灵官殿村更名为三里垭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1736)后墓碑记载此处有三道河,以境内行走需涉三道河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嘴村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以坝河上游流经一个龙潭塆的地方,又有一座古井坐落在村落中,故以龙潭古井前两个字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自1984年得名,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光绪《县志》记载,清嘉庆(1796)后即长沙铺,疑为当时居户祖籍长沙,附近曾设陕鄂古道驿站,故名。村民委员会因地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河道中间冲击垫高,坝河古河道于此处分成两流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平利县志》记载:明朝(1643年)前建“佛光高照、普济众生”寺院,清朝咸丰年间修建新院门,门楣头镶嵌宽1米,高2米石碑、书“普济寺”。寺庙至东30…[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初响洞河中游有个吊水潭,大水潭流水声较大而俗称的地名。…[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属于大贵镇金岭公社,1979年行政区划调整,将金岭公社管辖下的红旗大队、中华大队、高台大队合并到女娲山乡,1997年女娲山乡将此三个大队合命名为张三…[详细]
区划代码:~25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00年设立叶金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