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赤泥洼乡 | 隶属:静乐县 |
行政代码:140926210 | 代码前6位:140926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0 | 邮政编码:034000 |
车牌代码:晋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19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800人 |
人口密度:约1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
最初只有几户人家在此生活,因交通不便、山路崎岖,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清朝末年,相继有人来此逃难定居,因此地大部分是红土地,土壤肥沃,农作物便于生长,年年丰收,其它村村民非常羡慕,故得名赤泥窊。
基本介绍:
静乐县辖乡。1956年设赤泥洼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析置赤泥洼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赤泥洼、上双井、下双井、松沟、公松沟、羊丈、桃府、造军村、岩头、宁家舍、麻地家、土岑、范家洼、下马城、天洼坪、上牛庄、下牛庄、造军、羊圈坪、家条岭、前井子沟、邢家山、天洼、横山村24个村委会。矿产有大理石、长石。农业以种植莜麦、土豆、豌豆为主。牧业较发达,有天然牧场和万亩森林。有唐碑亭古迹。
文化旅游:
下马城经幢位于静乐县赤泥洼乡下马城村,年代为唐,忻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56年设赤窊洼乡;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析置赤窊洼公社;1984年复设赤泥窊乡至今。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里原来有两口井,故得名上双井。人民公社时期为上双井大队,1984年设立上双井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里有两口井,村位于井的下边,故得名下双井。…[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姓高的把姓杨的撵走,故得名羊丈。人民公社时期为羊丈大队,1984年设立羊丈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沟壑,且松林茂密,故得名会松沟。人民公社时期为会松沟大队,1984年设立会松沟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该村红色土壤比较多,又处在一个地形较低的洼地,赤代表红色的意思,故得名赤泥洼。…[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朝李世民在此训练军队,故得名造军。人民公社时期为造军大队,1984年设立造军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朝李世明在此圈地养过牛,故得名下牛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朝李世明在此圈地养过牛,故得名上牛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坐落在高山的岩石上,故得名岩头。人民公社时期为岩头大队,1984年岩头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地势低洼,最初范氏在此立村居住,故得名范家洼。…[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仙村是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赤泥洼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当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路过此地下马驻足建行辕,又有秦王李世民在此屯兵习武,故得名下马城。…[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村原有一大户,有三百头羊,在村中圈起一片土地,改为羊圈,故得名羊圈坪。…[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座落在一个山岭上,故名家条岭。人民公社时期为家条岭大队,1984年设立家条岭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村形状像一条龙,故得名龙家庄。人民公社时期为龙家庄大队,1984年设立龙家庄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村任姓氏居多,故得名任家庄。人民公社时期为任家庄大队,1984年设立任家庄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