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余庄乡 | 隶属:宁武县 |
行政代码:140925201 | 代码前6位:140925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0 | 邮政编码:034000 |
车牌代码:晋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100人 |
人口密度:约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余庄村而得名。
基本介绍:
宁武县辖乡。1960年析置余庄公社,1984年建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崞水公路过境。辖上余庄、小木厂、大木厂、分水岭、前村、薛家沟、后子沟、窑沟、 正沟、阳坡上、寺沟、余树坪、西栈沟、三百户、坝上、下余庄、庙儿沟、东栈沟、苗家岩、硫磺沟、正洼、苗庄、东坝沟23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莜麦、土豆、大豆、胡麻为主。
文化旅游:
汾阳宫遗址汾阳宫遗址(第四批省保)时代:隋地址:宁武县余庄乡天池汾阳宫筑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分外城、内城,环天池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隋炀帝曾四度来此避暑游览。
历史沿革:
1958年由分水岭、余庄、苗庄3个乡合并成立余庄公社,驻地上余庄村;1984年11月,由余庄公社更名为余庄乡,2001年,东庄乡并入余庄乡。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此地过去盛产硫磺,且村庄坐落在沟里,人们在此安庄后,便取名硫磺沟。…[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过去树木遮天,人们在这里建了木材栈,开始伐木,又且地居恢河西面,故得名西栈沟。…[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是姓余的一家迁来定居,故名余庄,后因“余”与“榆”同音,又且该村原来榆树较多,故演变为榆庄,该村位置居下,取名下榆庄,后更名下余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道光三年,苗姓人家在此定居,故取名苗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势高称之为岭,且又位于恢河,洪河及汾水之流的分界处,古人在村中修一木阁儿,以木阁檐落水将水分开,流向三处,故得名分水岭。…[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过去人们在山上砍伐木材,并堆放在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存放变得较多,故叫小木厂。…[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位于卧羊场山下,人们山上砍伐木材后,将较大的木料堆放于此,故得名大木厂。…[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该村最早是由一家余姓人家建村,该村位置居上,故名上余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位于恢河坝的上面,故得名坝上。1958年为余庄公社坝上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余庄乡坝上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余庄公社庙儿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庙儿沟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说,马营海原是梁山县,该村位于梁山县的东面,故古有东庄之称。后来水淹梁山县,沙埋南庄村,炮打铜锣湾,进而留下了东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村村是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余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为东庄公社东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东庄乡东沟村民委员会;2001年改为余庄乡东沟村民委员会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座落在一面大坡上,四面土很多,人们盼望有土,故取名黄土坡。…[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西海庄,后因位于马营海的背面,故取名海子背。…[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宋朝时,在该村扎过骑兵营盘,故名马营。…[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从前村到石咀头的沿路上,有十个石咀。因该村位于第十个石咀下面的沟口上,故取名十咀头,因十与石同音,后演变为石咀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