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
地名:古城镇 | 隶属:襄汾县 |
行政代码:141023104 | 代码前6位:141023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7 | 邮政编码:041000 |
车牌代码:晋L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47万人 |
下辖地区:27个行政村 |
因位于古泰平县县治得名。
荣誉排行: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古城镇人口数量为3.47万人,位列襄汾县各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位。
2014年7月,古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位于襄汾西部边缘,东与景毛乡相连,西以姑射山与乡宁县为邻,南与汾城镇接壤,北与南辛店相接。是临(汾)新(降)公路与襄(汾)光(华)公路的交会点,地理座标为东径111o1′,北纬35o37′,总面积113230.5亩,其中耕地65000亩。
全镇辖39个行政村、户藉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2003年底实有劳力36522人。各村均有乡村便道公路与两条干线(襄光线、临新线)相连,交通比较便利。所有村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
经济发展战略(2004-2010年)
抓好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炼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2003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之一的
文化旅游:
北焦彭东岳庙大殿(第五批省保)时代:元地址: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北焦彭村北焦彭东岳庙大殿始建年代不详,东岳庙其余建筑已全部毁失,现仅存大殿一座,随檩枋下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重修移建”题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分属襄陵县二区、汾城县四区。
1954年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隶属襄汾县。
1956年设古城乡,1961年5月设古城公社,1984年5月改制为古城镇。
2001年3月曹家庄乡并入古城镇。
隶属于襄汾县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73年原古城大队分为4个村,东街地处古城东边,故称东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83年古城大队分为4个大队,西街村因位于大队西大街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73年古城大队分为4个村,南街地处古城南边,故称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是太平县和襄陵县两县分界,名为界里,后成立人民公社后归古城镇公社,1973年原古城大队分为4个村,北街地处古城北边,故称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年间,杜氏家族在此地居住,得名杜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京安,原名古关镇,相传明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派其叔父朱海先王爷查京安村吏部尚书李瑾谋反案,后经查实属诬陷,即写奏折送回京城,朱海先王爷年逾花甲,一路劳顿…[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于古太平县城周围东边,故名东关。明、清时期为东关,属太平县管辖。民国3年(1914),国民政府改太平县为汾城县,属汾城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皇帝驻京安巡查,西王入驻保驾人员,故得名西王。…[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王村北一条沟,命名为北沟。1954年以前为北沟,属汾城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合并,归襄汾县管辖。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乡建制,实行政…[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晋国西北边疆,驻兵积草,存粮戍守,驻守边界将士后裔留此得名上北戌。…[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西汉末年,汉平帝为逃避王莽追杀,路过此地,被一老者相救,皇帝登基后,为感谢老者搭救之恩,派贾夏、朱祐将军到此地修建庙宇,为纪念二将军,就以二人姓氏…[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后期看护墓地之处,后壮大成北姚庄,定为北姚。…[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常村,古称锦云乡,相传明朝中期此地多为常姓人居住,古称常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早年邓姓人数居多,因而得名邓村。清康熙时期为邓村,属襄陵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合并,归襄汾县管辖。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乡建制,实行…[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先有“福庆寺”后有“单家庄”,约公元1425年,关公后裔第四十三代子孙关志韶带领组人来此居住,随着关氏家族发展壮大,后将原单家庄改为关村。…[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几户姓吴人家在此定居建村,起名吴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姚姓得名姚村。明、清时期为姚吉村,属襄陵县管辖。1954年9月,两县合并,归襄汾县管辖。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销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隶属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年间,黄河大决口发生水灾,百姓逃荒到此地,大多数为河南、山东人氏,他们在此开荒种地,因村北有个土墩,村庄方圆是五里,因此得名五里墩。…[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由山东两户孟姓人家在此居住建村,取名孟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先叫西相李,常村转来曹氏五兄弟后,为了南北相李区分改名为曹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乾隆年间,堡子因三面环沟,四面城墙高驻,东南门前设吊桥,故名“天险堡”,后传说,堡子中有柴楦扶贫济世,除恶扬善,四乡难民纷纷投奔,并在附近定居,人们安…[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南口有碑记载,汉时关公骑马路过此地休息,喂马住宿,故名站李。又一说:唐初年,尉迟恭(字敬德)率兵路过此地驻扎,取名驿站,后人改名为站李。…[详细]
侯村村:由原东侯、北侯、南侯等3村合并而来。…[详细]
安平村:由原西安平、中安平、南安平等3村合并而来。…[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曹路村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焦彭村:由原北焦彭、南焦彭等2村合并而来。…[详细]
相李村:由原南相李、北相李等2村合并而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