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蔡家会镇 | 隶属:兴县 |
行政代码:141123106 | 代码前6位:141123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8 | 邮政编码:033000 |
车牌代码:晋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75.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900人 |
人口密度:约2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
原名西泉村,住有蔡、康、孙、白四大户。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设集市,蔡、康两家为争夺“集头”而械斗诉讼;蔡家势大,且县有人,最后取胜,更名为蔡家会。
基本介绍:
兴县辖镇。1958年建蔡家会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75.3平方公里,人口1万。枣圪公路过境。辖蔡家会、柳林、沈家里、唐堂宇、圪台上、庄头、团厂、坡上、狮子洼、彩地峁10个村委会。盛产豆类。
荣誉排行:
2023年11月,蔡家会镇被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狮子洼一号宅门(狮子洼二号宅门)位于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内,年代为明代。狮子洼一号宅门(狮子洼二号宅门)为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一号宅门北由宅门外墙向北延伸5米,东由宅门外墙向东延伸5
狮子洼遗址位于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年代为东周、汉。狮子洼遗址为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遗址中心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X=4230227.294,Y=37476170.190。北由遗址中
小麻山寺遗址(小麻山瓦窑址)位于兴县蔡家会镇狮子洼村西南约2000米处的山梁顶部,年代为清代。小麻山寺遗址(小麻山瓦窑址)为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由舍窑前墙向北延伸15米至空地,东由
沈家里关王庙位于兴县蔡家会镇沈家里村内北部向南突出的一山丘上,年代为清代。沈家里关王庙为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由正殿前墙向北延伸8米至空地,东由正殿山墙向东延伸7米至空地,南由正殿后
碾平会遗址位于兴县蔡家会镇沈家里村碾平会自然村南约50米,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碾平会遗址为兴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遗址中心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X=4231639.083,Y=374735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兴县六区,分设蔡家会、碾坪会、冯乐村、杨坪上、团厂5个行政村;1956年3月,冯乐村、杨坪上2乡并入蔡家会乡,与碾坪会、团厂共3个乡归县政府直辖。
1958年9月,碾坪会乡并入蔡家会乡和团厂乡。
月内撤销蔡家会乡、团厂乡,成立庆丰人民公社、金星人民公社。
12月,庆丰人民公社、金星人民公社合并为蔡家会人民公社;1973年3月划入临县,1976年1月回归兴县。
1984年8月,撤销蔡家会人民公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传,该队古为西泉镇,附近有蔡家坪,因蔡姓势大发展到本镇独霸一方。原有庙会,也被蔡姓控制,即“寺主”、“会主”,所以人称蔡家的会,后宋年长日久也就当成…[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河谷地带,柳树成萌,故名柳林。本村为行政村,有村民委员会,故名柳林村民委员会。地处柳林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山梁,沈姓曾居,故名沈家里。本村为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故名沈家里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坡,村前曾有一庙堂,故名唐唐宇村。本村为行政村,设有村民委员会,故名唐唐宇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坡的台阶上,故名圪台上。1958年9月,撤销乡建制,本村属蔡家会公社圪台上大队。1984年改行政乡(镇)村制,为蔡家会镇,本村属蔡家会镇圪台…[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原名郭渠,后郭姓搬走,李姓居多,故名谷渠。…[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地处山庄头,取名庄头。本村为行政村,设有村民委员会,故名庄头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沟。相传,清代曾在此驻过地方武装“团练”,故名团场,后反场演变为厂。本村属蔡家会镇团厂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坡上,故名坡上。本村为行政村,设有村民委员会,故名坡上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古名墓里圪埚,因此地坟墓多而得名,后因原名不佳,冯姓居多,改为冯乐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坡低洼处,村后山坡上有一巨石形如狮头,故名狮子洼村。是服务于村级事务的群众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村地处山峁,棌树较多,后把“棌”演变为“彩”,故名彩地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