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鳌石乡 | 隶属:阳高县 |
行政代码:140221212 | 代码前6位:140221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长途区号:0352 | 邮政编码:037000 |
车牌代码:晋B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63.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200人 |
人口密度:约9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9个行政村 |
相传这里地势低洼,常年洪害,人们信仰迷信,起名“熬石”,意即把水熬干露出土石,结果还是经常遭受水害,后来人们把“熬”字下面换成“鱼”,意即鱼儿不怕水,以镇水害,故名。
鳌石乡 位于阳高东南端的六棱山脚下,距县城70公里。面积63.2平方公里。
历史上这里虽傍桑干河,却无法利用河水,只靠六棱山山洪淤澄,土地比较肥沃,耐涝耐旱,粮食产量1965年前一般平均亩产70公斤左右。1960年在国家的资助下,建成乱石灌区,到1978年,实际可灌面积8256亩,占耕地面积的29%。1982年,发展到近1.8万亩。1986年巩固水浇地1.6万亩。全乡1949年总产237万公斤,1978年增加到702万公斤,1982年提高到832万公斤,1986年在严重干旱全县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这里总产仍提高到907万公斤。亩产431公斤。相当于1965年前的6倍。1990年总产973.5
1953年初设为鳌石乡;1958年属友宰人民公社;1961年改设为鳌石人民公社;1984年7月鳌石人民公社改为鳌石乡,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相传这里地势低洼,常年洪害,人们信仰迷信,起名“熬石”,意即把水熬干露出土石,结果还是经常遭受水害,后来人们把“熬”字下面换成“鱼”,意即鱼儿不怕水,…[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南徐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南徐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东马营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东马营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西马营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西马营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南曹庄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南曹庄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梁营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梁营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龙堡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龙堡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8年设立榆林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称榆林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当地有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时期留下的痕迹,且周边村也有因此取名的,如东册田村、西册田村等,故取名均田村。寓意引申为搬迁村耕者有其田,劳者有所获,共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