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 > 达州市 > 开江县 > 甘棠镇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

地名:甘棠镇隶属开江县
行政代码:511723106代码前6位:511723
行政区域:四川省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长途区号:0818 邮政编码:636250
车牌代码:川S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29.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15万人
人口密度:约107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11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明代设驿站于此,名甘棠铺,故名甘棠镇。

基本介绍:

开江县辖镇。明代设邮驿于此,名甘棠铺,清乾隆初更名添子店,同治年间仍名甘棠,1952年置甘棠乡,1972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3.5公里。面积29.3平方公里,人口2.4万。梁(平)双(河)公路过境。辖锣鼓堂、五幅桥、八角亭、龙井坝、朱家槽、鸡子山、香安庙、古生塘、南坝子、转洞桥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建筑、农机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特产豆笋。养殖业以生猪、家禽为主。

历史沿革:

古称天子殿。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六年(1733~1741年),改天子殿为添子店,后名天子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置17乡,甘棠铺改甘棠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大竹净土寺
甘棠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甘棠镇镇政府驻地位于该社区,社区遂借取镇名为名。…[详细]

严家社区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社区为原严家乡乡政府驻地所在,传说清朝时因杜姓人集中居此,横行一方,故人们讥称为阎家场,意为阎王居住的地方,后将阎字易为严字,故名。…[详细]

锣鼓堂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为墓葬集聚地,常敲锣打鼓,故名。1984年由锣鼓堂大队改为锣鼓堂村,属甘棠乡。1992年甘棠乡改为甘棠镇,属甘棠镇。2003年乡镇合并,原甘棠镇锣…[详细]

龙井坝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平坦开阔,坝中有一井,内有石似龙,故名。…[详细]

香安庙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古时建有香安庙,意为来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村名借用庙名为名。…[详细]

南坝子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平坦开阔且位于明月江南面,故名。1961年起,南坝子村的建制为甘棠乡9管理区。1964年更改为甘棠乡9大队,下设14个生产队。1984年改为南坝子…[详细]

转洞桥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桥梁原名龙洞桥,因被洪水冲垮后重建时移动了位置,称转洞桥,故名。…[详细]

观音岩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早前在此处山岩上建有一座观音庙,后,故名。…[详细]

玉河桥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座芋荷桥,传说曾生长有芋荷。后取“芋荷桥”谐音为“玉河桥”,故名。…[详细]

马号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古时有个县老爷带着随从到此狩猎或宿食,所骑之马的嚎叫声回响于山野,远远便能听见。后来此地为邮差驿站,称“马号店子”,故名。…[详细]

冠子山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座形如鸡冠子的山,称为冠子山。村名借取山名为名。…[详细]

白杨坪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地形较为平坦,据说古时有位风水大师,每晚子时都会看见1只大白羊和2只小白羊在吃青草,于是跟踪白羊来到此地,白天发现原来是一块大石头,由此称白羊坪。…[详细]

石笋子村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一座山,上有石灰岩石,尖锋笔直,形如竹笋。后,故名。…[详细]

甘棠镇特产

甘棠馓子

甘棠馓子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甘棠镇的特产。开江的油炸馓子,以甘棠镇的最引人注目。甘棠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色泽艳丽,造型美观。馓子,本来是回族待客、送礼、过节的传统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开始吃


还有6个地名与甘棠镇同名:

查看全部7个甘棠镇>>


以下地名与甘棠镇面积相当:
到甘棠镇必去著名景点

甘棠镇相关名人

甘棠镇特产与美食
甘棠镇民俗文化
相关资讯
开江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