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卫城镇 | 隶属:盐源县 |
行政代码:513423101 | 代码前6位:513423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34 | 邮政编码:615700 |
车牌代码:川W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10.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15万人 |
人口密度:约6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8个行政村 |
卫城镇因清雍正七年(1729年)筑城1座,故名卫城。
基本介绍:
盐源县辖镇。1950年设卫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10.6平方公里,人口1.9万。盐木、盐(源)树(河)公路过境。辖卫城1个居委会和打柴坡、大埝沟、罗家村、北门场、东关、中河、西街、大窝、香房、城门洞、半山、磨盘、岔河、比古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豆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禽为主。东街烈士陵园安葬烈士294名,刻有-“为人民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题词。
荣誉排行:
2015年8月,农业部认定卫城镇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糖心红富士)。
历史沿革: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设柏兴府。
明朝,设盐井卫。
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卫城。
1951年,设卫城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3年,乡改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该社区位于卫城镇境内,遂借取镇名为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此地坡上全是森林,城里的老百姓到坡上打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沟有一较大的堰塞湖。1984年撤社设乡,成立大堰沟村,属卫城镇管理,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罗家意为罗姓人家。1993年撤区建镇,将青林乡更名为罗家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意为此地有一处较大的窝塘地,故名。解放初,以前为香房乡一大队,1982城乡并镇后,设立大窝村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座山被一分为二,故名。解放后为胜利公社四大队,1984年更名为半山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较多小河流流过,故名。1958年成立卫城公社。1992年撤乡并镇,改为岔河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有一供村民上香的房屋,故名。1993年撤区建镇,将香房乡划归卫城镇,命名为香房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此地修建有一座钟鼓楼,故名。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将北门场村、东关村、中河村3、5、6、7组和西街村合并为钟鼓楼村,隶属卫城镇管辖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