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和镇 | 隶属:岳池县 |
行政代码:511621117 | 代码前6位:511621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26 | 邮政编码:638600 |
车牌代码:川X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4.7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9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9个行政村 |
中和镇因境内有中和寨而得名。
基本介绍:
岳池县辖镇。1921年建黎梓卫乡,1941年改中和乡,1952年建中和镇,1966年更名赤卫镇,1971年复中和镇,1984年中和乡并入,1992年渠河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3公里。面积34.7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羊头坝、祝垭、太阳坪、山陵湾、兔儿梁、凉风垭、大庙山、河堰沟、长梁子、智光嘴、长石坝、龙泉寺、卿家堂、金鼎山、甘家梁、左家寨、马家桥、大庙、资阳坪、河峡溪、二郎庙21个村委会和新场街、正南街、上东街3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化肥、建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荣誉排行:
2021年1月,中和镇入选2020年四川省卫生乡镇(街道)名单。
历史沿革:
清朝,属资马乡书台一、二里。
民国初年,名黎梓卫场,属资马乡。
民国十年(1921年),设黎梓卫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三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更名中和乡。
1952年,乡改镇,属第十区。
1953年,属第四区。
1966年12月,改名赤卫镇。
1971年,改名中和镇。
1984年3月,中和乡并入。
1992年9月,撤中和区,渠河并入中和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康熙六十年,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唤起乡民自卫,得名黎(指民众)梓(指故里)卫。…[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为祝姓居民较多的垭口,故名。1949年前为中和乡7保。1950年为中和乡7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为中和乡群力社。1958年为中和公社2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太阳从升起到西落均照此坪,故名。1949年前为中和乡5保。1950年为中和乡5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为中和乡先锋社。1958年为中和公社5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有形状像兔子的山梁,故名。1961年,为中和公社5大队。1966年文革时为赤卫公社5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中和公社兔儿粱大队。1984年,公…[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说,宋朝赵匡胤路过此地,口渴没水,用龙泉剑戳地为井得水,取名龙泉井,后人在此建寺庙纪念,得名龙泉寺,村以寺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有卿姓家族修建的祠堂,故名。1949年前为临溪乡1保。1950年为临溪乡2村。1952年为渠河乡3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为渠河乡群力社。195…[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境内有座金顶山,原名金鼎山,因山上古庙中有金鼎香炉,村以山名。…[详细]
中和镇马家桥村距离镇人民政府1公里,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422户,1522人。耕地面积862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该村大力实…[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相传500年多前,人们在此地如刀砍斧削的刀子岩悬崖之上修寨,寨墙依岩而建,约4、5千米长,全部由条石砌成,同时寨内有井有池,建有七个碉楼,有一个巨石遮…[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处有渠江支流,名渠河,村以河名。2020年5月,大庙村,河峡溪村、资阳坪村合并设立渠河村。…[详细]
岳池中和豆花,是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中和镇的著名特产,中和豆花的制作是原由重庆北碚、合川三汇坝传入中和的制作豆花技术。中和镇的东入中和的制作豆花技术。中和镇的豆花店驰名于广安内外。岳池中和豆花的制作方法: 用石磨磨黄豆成豆浆,用滤帕布
中和镇所特产的“岳柚五号”和“矮晚柚”两大品种。“岳柚五号”在1986年全国柚类评比中荣获金奖,2001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果品”。果肉柔软多汁,化渣,甜酸味浓。“矮晚柚”于1999、2001年在全国
用麦麸、大米、小麦、饴糖、香料作主要原料,先将大米煮成粥,小麦做成醋曲放入粥内,通过发酵加入麦麸、饴糖精制而成,其味鲜美可口,酸中带甜,回味无穷,汁酽色浓者久放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