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和镇 | 隶属:腾冲市 |
行政代码:530581109 | 代码前6位:53058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5 | 邮政编码:679100 |
车牌代码:云M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38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2万人 |
人口密度:约8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1个社区 |
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名。
基本介绍:
转口贸易加工基地-----中和中和镇明、清时名缅箐,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乡政府驻地新街村距县城15公里,辖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40公里,面积 389平方公里,地处东经98°14′30″--98°28′30″,北纬24°55′--25°11′之间,乡内最高海拔2614米,最低海拔1315米,年降雨量为1491毫米,年平均气温17°C,属印度洋季风湿润性气候。东与侨乡和顺、腾越镇接壤,南连民族乡荷花,西与德宏州梁河、盈江县毗邻,北通国家级口岸猴桥镇。腾密公路(史迪威公路)、腾梁公路两条国际大通道穿境而过。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6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36541人,乡
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年(1822年),设缅箐练。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第三区中和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中和乡。
1949年12月,中和乡改中和区。
1950年10月,为第八区。
1958年11月,盈江县盏西区的猛蚌、猛新2乡划归第八区,后成立乐园公社。
1959年3月,更名中和公社。
1962年3月,属勐蚌、中和2公社。
1963年月,为中和区。
1970年,为中和公社。
1984年11月,为中和区。
198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新街社区,即居民在新建街道周边新定居形成的村落,并引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大西练;民国时期为直隶保;解放后为固东三益十二村;1955年化为三区属民振;1961年与民振分开成立中营大队;1963年属中和区中营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振,即人民振兴之意;并以“民振”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高田社区,即村民在地势较高的田边定居,并以“高田”命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缅箐练第三甲;民国时期属中和乡第三保;解放后为八区第三行政村;1952年为永胜乡;1958年为中和公社樊家营大队;1963年为樊家营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缅箐练首甲;民国时期属中和乡第一保;解放后为第八区第一行政村;1952年为闫家冲乡;1963年为闫家冲小公社;1969年为中和公社红星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缅箐练五甲;民国时期属中和乡五保;解放后为八区二村;1954年为东坪乡;1956年为新街乡;1958年属东坪管理区;1963年为东坪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时期属缅箐练六甲;民国时期属三区中和镇七、八保;解放后属八区第5村;1952年属八区大村村;1956年属新街镇;1960年为大村管理区;1965年…[详细]
新岐社区属典型的山区林业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腾冲“避暑山庄”之称。林木覆盖率95%。 把汉文化和生态文化浓缩在了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中,演绎着…[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勐蚌”为傣语“有澡塘的地方”;勐蚌村,即为郭、陈、樊、肖等24姓族人在有澡堂的地方定居形成的乡村聚落;遂以“勐蚌”为名的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勐新,“勐”为傣语“地方”之意,意为从勐蚌分出的新地方,即以“勐新”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