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勐董镇 | 隶属:沧源县 |
行政代码:530927101 | 代码前6位:530927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83 | 邮政编码:677400 |
车牌代码:云S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26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27万人 |
人口密度:约1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个社区、7个行政村 |
勐董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勐董社区而得名,系候语音译汉语地名;勐:地方,董:集中,意为集中之地。
基本介绍:
沧源佤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1945年设勐董镇,1955年设乡,1965年复置镇,1969年设庆九公社,1971年改勐董公社,1981年改镇,1985年改永和区,1988年置勐董镇。位于县境东部,中缅边界线长41.5公里。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勐董、怕良、坝卡、芒法、永冷、芒摆、龙乃、永和、刀董、芒回10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旱谷。境内有勐甘糖厂、川源制革厂、民族皮鞋厂、粮食加工厂、砖瓦厂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
中缅边境线长41.484公里,占全县边境线147公里的28%,共有13个号17个界桩,距中缅边界直线距离6公里,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勐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AAA级景区,永和国门新村景区,位于沧源自治县勐董镇永和口岸旁,与缅甸佤邦勐冒县绍帕区隔桥相望,景区以佤族传统文化为特色,佤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山坡上,环境优美、风景怡人,是
历史沿革:
建政前属勐角董土司地。
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设勐董镇。
1950年11月,成立勐角区,勐董归其辖。
1955年,设水和区。
1965年11月,设勐董镇。
1968年6月,成立永和、勐董公社。
1969年,分别更名红疆公社和庆九公社。
1971年,复名永和公社和勐董公社。
1973年,勐董公社与永和公社合并为勐永公社。
1981年,分为勐永公社和勐董镇。
1982年,勐永公社复名永和公社。
1984年3月,改设永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系傣语名称。勐:坝子(地方);董:集中;意思为集中之地。原驻地勐董镇。…[详细]
[白塔社区]位于县城北郊,居委会距县城中心2千米。东与帕良村接壤,南与永冷村相望,西与勐董社区相连,北与坝卡村毗邻。面积6.71平方千米,属坝区。原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佤语地名。系永绕的变音,永:寨子;绕:森林,意为森林中之寨。原驻地永和大寨。…[详细]
[龙乃村]地处勐董镇南部,距县城1.5千米。东与芒摆村相连,南与缅甸接壤,西与永和社区毗邻,北与勐董社区相望。面积10.165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佤语地名,“摆”为酒,“芒”为地方,“摆芒”意为喝酒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佤语地名,“永”为寨子,“冷”为香香菜,意为香香菜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傣语地名。“帕”为石头,“良”为红色,“帕良”意为红色岩石;村委会驻地帕良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傣语地名,“坝”为坪,“卡”为茅草,“坝卡”意为茅草坪,故名。…[详细]
[刀董村]位于勐董镇西部,距县城12千米,中缅边境线长3.5千米。面积36.1865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2007年末,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详细]
[芒回村]地处勐董镇西部,距县城36千米。东与刀董村相连,南与缅甸佤邦接壤,西与班洪乡芒外相望,北与勐角乡芒公村毗邻。面积74.7855平方千米,海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