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口镇 | 隶属:河口县 |
行政代码:532532101 | 代码前6位:532532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3 | 邮政编码:661300 |
车牌代码:云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社区、2个行政村 |
河口镇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而得名。
基本介绍:
河口镇位于河口瑶族自治县南端,地处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是河口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街市隔河相望,西北接瑶山乡,东北与南溪镇为邻,最低海拔76.4米,是中国西南海拔最低的城镇。年平均气温22.6℃,年降雨量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80%,属热带季风雨林气候,国境线长56千米,辖槟榔、合群、北山三个社区,坝洒、城郊两个村委会,有六个村民小组,驻有河口、坝洒两个国营橡胶农场,占地面积185平方公里,居住着瑶、苗、壮、汉、傣、彝、回等二十多个民族,2003年末总人口12004人,2003年各项经济总收入1276万元,人均纯收入3915元,耕地面积888亩。
河口镇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河口镇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牂牁郡进桑县管辖,并在此置有进桑关。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辟河口镇为商埠,设河口督办。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划为特别行政区。
1950年,改为河口街政府。
1954年10月,改为河口镇。
1955年,成立城关镇(区河口镇辖镇)。
1958年,改为城关公社。
1968年10月,成立城关镇。
1987年10月,由城关镇改为河口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区域内有合群街,故名。1983年属城区办事处的第一居民委员会;2002年10月改为合群社区居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以社区区域内有槟榔路,故名。2000年城区办事处改为城市居民委员会;2002年10月分为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槟榔社区居民委员会为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之…[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办公地点坐落在红河北岸的一个小山包上,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曼章系壮语。“曼”指寨,“章”指中间,因位处河口至槟榔寨之间而得名,现居委会驻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3,为特殊区域。
坝洒一词为壮语发音,音译而来。坝洒又作八洒。:“坝”指口,“洒”指簸箕。因位于簸箕形山口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位于河口镇城区,南至红河主航道,沿着滨河路直到北山口岸大桥,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地山洼口处有洞穴,部分地段又较为平坦而得名“洞坪”,现居委会驻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龙沙河原称“龙虾河”,因位于小河沟与红河的交汇处,小河里龙虾多而得名,后因地方口音而逐渐演变为“龙沙河”;现居委会驻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0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地名。“那”指田,“排”指一片片,意指此地有一片片的田地;现居委会驻于此。…[详细]
区划代码:~0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地名。“曼”指寨,“美”指河边,因此村始建于茂盛森林河边而得名;现居委会驻于此。…[详细]
曼峨社区总户数为635 户,总人口为1145 人,民族有壮族,瑶族,傣族,彝族汉族。 总面积为 22.2 平方公里…[详细]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一条小河流入红河之口处,故名。1958年农场在此建队;1983年经分局批准后又曾设了小河口作业区;2004年小河口七队撤销,并入小河口八队;2004…[详细]
区划代码:~0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壮语中“南”指水,“屏”为合拢之意,因为座落两条小河汇合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所辖区域位于城乡结合部而得名。1987年属原城郊办事处,为河口镇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改名为城郊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坝洒系壮语。“坝”指口,“洒”指簸箕,因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坝洒,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