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小河镇 | 隶属:巧家县 |
行政代码:530622103 | 代码前6位:530622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0 | 邮政编码:654600 |
车牌代码:云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0.1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72万人 |
人口密度:约19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2个行政村 |
小河镇辖区南北各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在境内汇合注入牛栏江,村庄坐落在河岸边,比江为小,故称“小河”。
巧家县辖乡。1958年属五区红光公社,1961年改小河区,1970年建小河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40.12平方公里,人口2.6万。哨红公路经此迂回。辖小河、竹山、马鞍、新田、垭口、普谷、拖车、山保、瓦房、嘿格10个行政村。有铅、锌、铜、铁矿藏。农产以玉米、马铃薯、水稻、花生、烤烟、花椒、油桐、吴茱萸。乡境竹山行政村西部有一仙人洞溶洞。
历史沿革:
清系世袭阿朵土千户领有,沿袭十三年。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属巧家伙目管辖。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五甲。
民国初期,小河、六合、新店分为上、中、下五甲,小河为下五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七区,辖1镇、4乡、33保、218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改称小河镇。
1950年3月,改小河区。
1952年,仍置五区,辖28个乡。
1953年,辖22乡。
1954年,先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此地系炉房、银厂两条河沟汇合于此注入牛栏江,故称“小河”。…[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清代有杨、王、潘、刘、陈、文六姓人家在此地居住,称“六家村”,后合建一乡村集市改名为“六合”。…[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嘿格”系彝语,“嘿”为河;“格”为沟。意为有河沟的地方,而得名“嘿格。”村民委员会驻地嘿格。…[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从前村中仅有一间独瓦房,称之“瓦房”。…[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从前此地盛产刺竹成林,称之为“竹山”。…[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山形似马鞍,得名“马鞍”。清时属五甲。1939年属七区。1950年属五区勋民镇;1951年属五区小河乡;1952年属五区设马鞍乡;1953年属五区拖…[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山堡村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小河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该地是新开垦的水田,称之为“新田”。清时属五甲。1939年属七区。1950年属五区勋民镇;1951年属五区小河乡;1952年属五区设新田乡;1958…[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境内有一大山垭口,称之为“垭口”。清时属五甲。1939年属七区。1950年属五区勋民镇;1951年属五区小河乡;1952年属五区设丫口乡;1958年…[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时属五甲。解放前属七区。1950属五区勋民镇;1951年属五区小河乡;1952年属五区设普谷乡;1958年属五区跃进人民公社称普谷管理区;1961年…[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拖车”彝语称“妥车”,“妥为”松树;“车”为平台。意为长有松树的平台。因取其谐音称“拖车”。…[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时属五甲。1939年属七区。1950年属五区勋民镇;1951年属五区小河乡;1952年属五区坝统乡;1958年属五区跃进人民公社。称坝统管理区;19…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从前此地树多林茂,曾在此地办木材厂,称“木厂”。…[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从前张姓人家曾在此开设马店,得名“马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