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温浏乡 | 隶属:丘北县 |
行政代码:532626209 | 代码前6位:532626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200 |
车牌代码:云H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382.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6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温浏乡因乡人民政府驻温浏村而得名,“温浏”系壮语,温,沟;浏,酸浆树;即酸浆树沟。
基本介绍:
温浏乡位于丘北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0公里,国地面积368.51平方公里。全乡平均海拔1400米,月平均气温16oC,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境内山川纵横,地势高代不平,立体气候明显,有4个村委会属于河谷区,3个村委会属于半山区,河谷区的坝稿、石别及令冲村委会大部分村寨具有较好的冬季热资源优势,适宜种植冬季蔬菜。全乡共有耕地27598亩,其中田6341亩,地21257亩,森林覆盖率为49%。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铜、铁、锰、金、煤等矿藏。全乡共辖7个村委会,88个村小组,6788户,31468人,乡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四种民族。其中:汉族15074人,壮族13282人,苗族2867人
荣誉排行:
2022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温浏乡为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
2021年3月,温浏乡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温浏乡境域废区改为桂普乡。
1949年后,改桂普区。
1951年,改名温测区。
1958年,改为钢铁公社。
1962年,复为温浏区。
1971年,改温浏公社。
1984年,复为温测区。
1987年,改温浏乡。
2005年,羊街乡并入。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因驻地温浏,壮语意为沟边有酸浆树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地花交,壮语意为盛产花椒的地方,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村附近有一个常处干燥的石洞,故得名。因在干石洞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地石别,壮语意为有蚂蟥的洼地边,国家根据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设立的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故而得名石别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驻地坝稿,壮语意为白鱼多的地方,故名。1949年称坝稿乡。1961年5月称普乐区。1962年至1963年改为坝稿称公社。1970年11月称坝稿大队。1…[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壮语音译汉,壮语意为箐边的冲冲。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驻地石葵,壮语意为磕头的地方,故名。1949年称石葵乡。1961年5月称中公社。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后称石葵乡。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称石葵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属相羊日赶街,驻地位于羊街,故名。1961年大公社并中公社,羊街称管理区。1970年11月,区改公社,公社大队,羊街称大队。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后…[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驻地坝达,壮语意为两河交会汇处,故名。建国后称坝达“管理区”。1962年称小公社。1970年11月改称大队。1984年改称坝达乡。1987年底至198…[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地革羊,壮语意为山梁脚,故名。1960年合并坝达。1984年称乡。1987年称行政村。2000年8月1日改为革羊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